春暖花开时节,坐落于市区古泉路上的江宁会馆沐浴在温和的阳光中。由于刚刚进行了新一轮修缮,暂时还不能接待游客,这里显得格外静谧。
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建筑,原名为圆觉寺。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进行过两次修葺。据康熙五十二年(1713)《江宁义冢》示禁碑记载,当时的圆觉寺已由南京商人管理使用。
江宁会馆坐北朝南,青砖灰瓦,现存山门、戏楼、配楼、钟楼、鼓楼、看楼、正殿、偏殿等古建筑,计52间。清嘉庆十二年(1807)在圆觉寺的基础上集资改建,具有祭祀神灵,祈福求财,交流信息,商务活动,方便起居,娱乐休闲等功能。
进入会馆内,迎面是山门三间,明间正门匾额镶嵌砖刻“江宁会馆”四个大字,东西次间匾额,分别镶嵌“钟山”“分秀”碑刻大字,意为将钟山之秀分到亳州来。进入山门后便是戏楼,戏楼舞台正中设有屏风,上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两边绘有清代最流行的戏剧《西厢记》。舞台两侧有上场门和下场门,彩绘有梅、兰、竹、菊。尤其难得的是,舞台后面的墙体上,还保留着当年演戏人手写的戏码、人名、日期等字迹。
相传江宁的药商初至亳州时,当时的山陕帮和湖广帮势力非常大,江宁商人难以立足,只能夜宿涡河的舟船上。梦中受到观音菩萨的指点,沿涡河而上,见一寺院,院前水波荡漾,院内有一树,根粗如龙,出地盘绕而上,共有五条,五龙根。醒来后,江宁商人沿涡河寻找,发现圆觉寺即梦中之所,寺前有近万平方米的水塘,并且寺中真有一树,五根其拔。他们就以观音指点,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并在此建江宁会馆,占尽天时,坐享地利,从此富甲药都。
记者了解到,大殿原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新中国成立前被毁坏。原来的江宁会馆比现在要大很多。大殿后原有千佛殿,供奉神佛千尊,千佛殿西有藏经楼,五间三层,内藏各类佛经,再后是禅院,旁有厨房、斋厅,再北面就是庙地和义地,庙地里耸立着座座高砖墓塔,谓之塔林,清末民初尚存数十座。可惜,而今千佛殿、藏经楼和塔林均已毁于战火和文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