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牛集镇安溜村当年是淮海战役的大后方,村里曾设立一处解放军后方战地医院,很多从前线送来的伤员安置在这里,有200多名战士因抢救无效为国捐躯,长眠在村头,用热血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一片片红色的印记。
淮海战役期间,村里的圣母殿曾安置过重伤员
后方医院曾设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淮海战役期间,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设在亳县城中心姜公馆内的几所大院里,并在安溜设有分院。安溜后方医院位于安溜村东西两条街,现在的火神庙就是当时的医院伙房,西面三个院子集中安置伤病员。
火神庙位于流经安溜村的惠济河南岸,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共有十多间房屋,据说这里是孔子向老子问礼时的问礼宫,大门上方写有“问礼宫”的石碑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火神庙西面曾作为后方医院的多间房屋,如今成为民居,已经无法寻找到当年的旧貌。
淮海战役期间,县大队负责用马车把伤病员送到这里接受治疗,部分重伤员经治疗无效牺牲后,安葬在距火神庙约1公里的一片荒地上。
据史料记载,这里安葬的不仅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烈士,也有当时在安溜的县大队战士。当时,刘邓大军率部从亳州向商丘守敌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队被打散后,从商丘往鹿邑溃逃。县大队在安溜进行拦截,与国民党残部发生战斗,该队出现人员伤亡,牺牲人员也入葬在这里。后来,这里就成了安溜烈士陵园。
原安溜烈士陵园已经迁移,曾经这里安葬着200多名烈士
淮海战役中当地群众来用运送伤员的太平车依然保存完好
200多名烈士曾在此长眠
出了安溜村向西行,记者来到了安溜烈士陵园的旧址。
“这里就是原来安溜烈士陵园的院墙。”安溜村党委书记吴德峰指着一处低矮的围墙说。根据残留的围墙可以看出,这个院子占地约两亩,现在院内地基已被垫高,盖上了民房,露出仅约一米高的白色围墙,从围墙上的瓦片还能看到岁月的痕迹。
“过去这里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上还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吴德峰说,据说这里安葬的是一位营长,是这些烈士里面军衔最高的。
关于安溜烈士陵园的事情,吴德峰是从其岳父口中得知的,其岳父当年曾参与安葬这些烈士。
吴德峰说,当年他的岳父20多岁,据其岳父说,当时由于条件太过简陋,而牺牲的战士很多,老乡们就把烈士的遗体放在一个墓坑里并排安葬,然后在墓前埋下刻有烈士名字的石头。据说以前这里安葬有2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有烈士家属来到这里寻找,通过辨别墓前的石头找到自己亲人的名字,将遗骨带走。
2014年,位于谯城区芦庙镇的皖北烈士陵园建成,各地的零散烈士墓被集中迁移,安溜烈士陵园也迁移到了那里。迁墓时,在这里发现了71具英烈的遗骨。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刻有名字石头找不到了,这71位烈士也就成了无名烈士。
这辆“太平车”曾运过伤员
据党史资料记载,在淮海战役期间,当地村民积极投身于支援前线战斗,为伤员和医护人员洗衣做饭,用独轮车和太平车帮助运送粮食和伤员,直至淮海战役结束。
在安溜村一座名为“圣母殿”的庙宇里,至今还保存着一辆有着百年历史的“太平车”。记者看到,这辆太平车长约2米,宽约1米,车身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每个轮子的边上都由一段段弓形的厚“铁瓦”围镶着,十分牢固。车上还写着两行黑色的字,其中一行已经看不清,另一行写着“发展生产”。
据介绍,这辆车的车身用耐沤腐、耐碰撞的楸木、槐木等硬质木料制作而成,所有木制结合处均由铁铆和木楔固定。据当地村民回忆,当年,这辆车也曾为解放军运送过粮食和伤员。
吴德峰说,存放这辆太平车的“圣母殿”曾经是安置重伤员的地方,“那时候村里有很多小庙宇,老乡们就把伤员安置在这些庙宇里养伤,病情较重的就都安置在了圣母殿。现在另外一些小庙宇基本都不在了,只有这座圣母殿保存完好。”
如今在安溜村,虽然烈士陵园已经迁走,但关于烈士英勇献身以及军民一家亲的事迹依然在村里流传至今,教育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