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愿去人多嘈杂的场所。偶尔不得已在外面吃饭,也尽量选清静的小饭馆,家人说人少的地方,饭菜必定不怎么样,我深以为然。既然贪图清静,饭菜味道便在其次了,如果侥幸遇到既清静、味道又好的饭馆,就会有一丝捡到便宜的窃喜。有的场所人很多,却难以避开:日常通勤,要挤公交车;长途出行,要等高铁、飞机等等,在这些人群密集之处,如果再有人言行粗俗,会让你生出些许不快又无可奈何之感,于是更加打定主意,要远离喧嚣!
有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意思说,归隐山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躲起来而寻求一份清静,而真正的“大隐”,即使是身处闹市,也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保持一颗纯净之心。静与不静,全在一念间!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哪里是说静就能静。人是易受欲望驱使的,而欲望永无休止,人们在欲海里沉沦,哪里回得了头、上得了岸呢?在生活中相互攀比,会使欲望越来越大,人也越活越累,人生的不幸多是由此而生!
这就要修心。“修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独处是修心的重要法门,可以摒弃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反省自己的行为、检视自己的思想。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与宁静,非独处不可得、非勤思善悟不可得。
独处时,与自己对话是一种绝妙的体验,你会问自己:“有什么勘不破的吗?”也许有,也许没有。有,则思考意义所在,扫一扫心地;没有,就读本好书或写篇小文,再品一杯香茗,更加妙不可言。独处不限于一隅,也可以一个人遍览群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心灵的自由。
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所著《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受颇深:人生在世,每个人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有的找到了,有的迷失了,非独处难以独行,套用一句哲言:“我独处,促我思,知我在!”有两种独处是不提倡的,一种是年轻人的“宅”。年轻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正是闯一番天地、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倘整天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甚至甘心当啃老族,浪费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实为可惜!诸葛亮在《诫子书》指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另一种是老年人的独处:因年老体衰、思维迟钝,行动不便,不愿去养老院,也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便选择独居,实则有诸多无奈,并非真正喜欢独处。
独处的妙处虽多,也有被动与无奈。有人因独处活得更加精彩,有人却因此变得自闭、更宅!适当地独处能放松身体、净化心灵。独处,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