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谯城区牛集镇大杨庄,因恶霸地主告密,身为共产党人的杨西三在掩护地下工作者转移后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从此,这位烈士就被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74年过去了,在这个淳朴的村镇里,杨西三烈士的事迹仍在当地人中口口相传,附近群众和学生经常会来到杨西三烈士墓前,缅怀先烈。
杨庆珍和杨现武向记者讲述杨西三的革命故事
伫立在田间的烈士墓
立春时节,处处都是一番欣欣然的景象,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充满了生机。在牛集镇大杨庄,一个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墓碑就伫立在一片田地间,看起来十分显眼,墓碑旁一个并不算高大的坟墓里,就长眠着为共和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杨西三。
“那里是我老太爷的墓,你们是来祭扫的吗?”见到有人进村庄打听杨西三烈士墓,一名男子迎了上来,热情地打起招呼。经过了解,这名男子正是杨西三的重孙杨庆珍。据杨庆珍介绍,每逢清明前夕都会有群众和学生前来扫墓,因距离清明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见到记者前来走访,就认为有人前来祭扫了。
杨庆珍介绍,随着政府对烈士的重视和烈士精神的宣传,太爷爷杨西三的英雄事迹在当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每逢清明时节前来祭扫的人也越来越多。2008年杨家人重修了烈士墓碑,正面写着他的英雄事迹,背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掩护同志被捕就义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记载,杨西三生前为中共党员、牛集村农会会长,于1947年12月因恶霸地主告密被捕而英勇就义,牺牲时53岁。
杨西三出生在牛集镇大杨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饱尝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勾结地方势力,横征暴敛,使得穷苦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杨西三走村串户,动员受苦受难的乡亲,一起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
后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任命为牛集村农会会长,秘密组织觉悟高的村民一起开展地下工作,与当地地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活动,极大削弱了国民党地方势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杨西三也因此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
1946年腊月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杨西三组织地下工作者在牛集东头破庙里秘密集会,商量如何加大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力度,由于地主告密,杨西三作为活动组织者被捕。
对于当时的情景,今年88岁高龄的杨现武老人还依稀有着印象。“听说杨西三为了掩护地下工作者带着重要资料撤离,耽误了自己的撤退时间,才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杨现武介绍,其父亲和杨西三都是农会会长,分管不同的片区、负责不同的任务,因此对于杨西三的事迹曾听父亲多次提起。
据记载,杨西三被捕的那天夜里,还有一些群众被包围。然而杨西三挺身而出,大喊道“我就是杨西三,就我一人是共产党员,一切事情都由我自己负责,与他们无任何牵连,你们把他们放回去,带我走吧”!
杨现武介绍,听父亲讲述,杨西三被捕的那天冰雪遍地,因被迫赤脚行走,冰凌划破脚趾,被押解的路上洒满了鲜血。在审讯时,国民党政府对杨西三用尽了酷刑,想要他说出地下党组织的组织者和党员名单,却什么也没得到。最后,他们把杨西三活埋。
烈士精神永远铭记
后来,杨西三家人忍着悲痛,偷偷地把他的尸骨扒出来,拉回了老家牛集镇大杨庄安葬。
“知道杨西三牺牲的消息时,村里很多人都哭了,真是太心疼了。”杨现武说,记忆里的杨西三性格开朗,有担当、威望高,遇到困难了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忙解决,是村里有名的大好人。
亳县解放后,杨西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杨西三被抓时的破庙如今已建起了牛集镇中心小学,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朗朗的读书声回响在校园。
即将离开时,记者看到杨庆珍端来一盆水,用毛巾轻轻擦拭着墓碑。因住所距离烈士墓较近,只要有空杨庆珍都会到墓前给墓碑两旁的松柏浇水,打扫周围的环境卫生。遇到前来祭扫的人,他总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述杨西三的英雄事迹。
“清明节快到了,学生和附近的群众要来祭扫了,”杨庆珍介绍,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但是从老辈人讲述的故事里,仍能切身感受到先烈们为家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身为烈士后人,为前来祭扫的人讲述那段历史岁月和共产党员大无畏的精神,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杨西三烈士墓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时常开展着弘扬红色精神专题活动,传播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激励后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