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楼半截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谯城区芦庙镇刘楼村,辈辈相传着“半截碑”的故事。

刘家从山东逃荒到亳州之后,先是安家在沙土镇北边的刘楼,以后人丁兴旺,又分出一支到了芦庙,繁街出又一个刘楼,但“老根”,还扎在沙土刘楼,老祖先的坟墓还埋在那里,烧香祭祖、祠堂里续写家谱,都得在沙土刘楼进行。

芦庙一支的那个祖先,人长得英俊,又风流处世,在没有告知沙土祖先的背景下,偷偷地在芦庙东边十几里远的“白庙”旁边,讨了一个“小”,生了一窝孩子。过了二三十年,繁街成了百十人的村子。那时候,人们的家族观念很强,没有祖先,会被人骂成野种,也无处上坟祭祖。于是,这一支人找到芦庙刘楼,由刘楼刘家主事领着,去沙土刘楼认祖归宗。

这本来是好事,不想沙土刘楼的老奶奶性情刚烈,看不惯不守规矩的行为,对“不告而娶”的芦庙刘楼的子孙坚决不肯原谅,压根不承认“白庙”那一支姓刘。

“白庙”那一支刘着急了,住在沙土集中,请托许多头面人物从中说合,献上许多礼物,但不管你把“死蛤蟆说得尿淌”,沙土刘姓老奶奶就是不开口,说啥也不让“白庙”刘一支,进刘家祠堂,也不让去老坟地,烧纸祭祖先。

一来二去好几天,“白庙”刘也恼了,在一天夜里,召集十几个精悍后生,到了“老坟地”里焚了香,烧了纸,拿出铁锤,把祖宗的石碑从中间打断,把半截碑装上牛车,连夜拉回了白庙,选一块地,竖了起来。

从此,“芦庙”和“白庙”一支刘姓,就称“半截碑”刘家人,和沙土刘楼断了来往,另立祖坟。

随着年代推移,旧事渐忘,前几年刘家续家谱时,这几家刘姓又坐在了一起,成了“一家”。

断碑的故事,有了美满结局。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