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兜底是国家为贫困人口构筑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在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落细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扶助特殊困难群体,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真正实现“困有所扶,老有所养”。
方彩红在清理光伏发电板
低保兜底 让脱贫户不再返贫
“多亏了党的政策好,让我独自带着一对儿女还能过上安稳的生活。”3月20日,在蒙城县王集乡王集社区的光伏发电站里,扶贫看护员方彩红仔细擦拭着光伏电板,同时检查运营情况。当月的低保金和光伏看护员工资,不久前刚刚打入到她的账户。
今年40岁的方彩红是蒙城县王集乡王集社区脱贫户。但就在今年,其家庭差点返贫,“多亏了低保政策,让我们衣食无忧。” 方彩红说。
2014年,其丈夫不幸患上胸腺瘤,四处求医治病花费巨大,当年,方彩红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集社区按照“应享尽享、应扶尽扶”的原则,帮助其落实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加之其自身努力,方彩红一家于2016年底光荣脱贫摘帽。
2020年12月份,方彩红的丈夫因胸腺瘤复发经抢救无效死亡,留下方彩红同15岁的儿子、8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多年来,因为要陪着丈夫四处求医看病,方彩红就很难长期务工,只能打个零工,补贴家用。丈夫去世后,方彩红带着两个上学的孩子,也无法外出务工,这个不幸的家庭,随时有返贫的危险。
这时,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了解方彩红家的情况,核实后社区很快帮助他们娘仨落实了低保,两个孩子正在读书享受的是B类低保每月405元,方彩红有劳动能力享受的是C类每月325元。社区还根据方彩红的实际情况,给她安排了村扶贫看护员这一公益岗位。
“我们一家三口每个月的低保金一共1135元,一年就是一万多元。再加上我公益岗位每个月600元的工资,不用再为基本生活发愁了。” 方彩红说,除了低保救助外,一家人还享受了教育“两免一补”、代缴新农合及大病保险等相关政策,不仅生活有了保障,对未来心里也更加踏实。
大杨镇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医生为五保老人检查身体
小康路上 特困供养对象不掉队
“住得舒适、吃得舒心,穿衣看病都有人管,每月还有零花钱,在这里生活真幸福!” 在大杨镇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年近80岁的杨玉芝关节疼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活动已不成问题。
医养结合的政策下,乡镇卫生院入驻敬老院。老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贴心的照顾,还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记者看到,在大杨镇中心卫生院敬老院,每个房间都配有电视、空调、独立卫生间、紧急呼叫系统和专业护工,负责照顾入住老人的生活起居。除此之外,院内还配有健身娱乐广场、图书馆、中医康复治疗室,卫生室内设有失能五保老人护理室、康复训练室、输液观察室、化验室、B超室等多个科室。
杨玉芝多年前就入住了大杨镇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吃喝住行都有人照顾。最值得祝福的是,在敬老院里杨玉芝还结识了同为五保老人的周广友,2019年春节,两人在敬老院所有人的见证下,有了属于自己的晚年爱情。
“像我们这样的五保户,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吃喝都成问题,更别提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了。”史魁荣老人已经93岁高龄了,但是在工作人员的照顾下,身体依然健朗。他感慨道,有任何合理的需求,只需要说一声,工作人员都会尽量满足,简直比亲生儿女还要孝顺。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攻坚贫困过程中,我市不断优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为特困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解决住院无人看护难题;全面签订委托照料协议或集中供养协议,对分散供养的全护理、半护理对象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走访;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发放零用钱;特困人员去世火化后,按每人3000元丧葬费标准予以补助。
临时救助 筑牢防致贫返贫“堤坝”
“董得明出院了吗?现在身体怎么样?家中有生活困难一定要跟我们说啊。”3月25日,谯城区十河镇民政办专职副主任郭洁静在走访中,正巧遇到了十楼村村民董得明的家人,想到一个月前因董得明突发疾病没钱救治前来申请临时救助金的情况,郭洁静连忙向其家人打听目前的情况。
“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大大转好了,现在正在医院做康复治疗呢,过段时间就能出院了,这段日子真是感谢你们的帮助啊。”董得明家人高兴地说。
前段时间,董得明突然头疼、语言不清、不能自如活动,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是突发性的脑颅出血,经医生抢救后送往重症监护室治疗。因病情较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住院费就花了近8万元,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陷入困境。
日常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郭洁静立刻联系到董得明的家人,主动上门介绍临时救助申请条件和申请方法。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董得明家人很快准备好了简单的申请材料,在送交申请的第二天,当地财政所就将2500元的临时救助金打到其账户上。这笔临时救助金,对董得明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郭洁静说,及时发现、救助因病、因学或突发的灾害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在简化申请办理手续的情况下,给予及时的救助和关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家庭出现生活困难,预防贫困发生。
据了解,围绕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一直在完善落实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对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对于遭遇火灾、水灾等突发事件或因病、因学及其他突发事故导致家庭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受助。
兜住底线 编密织牢脱贫保障网
决胜脱贫攻坚,我市着力“托底线”,紧抓“救急难”,强化“可持续”,勇担脱贫攻坚战役中“最后一道防线”,编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一项项脱贫攻坚兜底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一件件雪中送炭的民生实事开花结果,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编越牢,成为贫困群众阔步共同富裕路的最大底气和最强支撑。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市民政部门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同时加强数据比对和预警监测,开展多轮次摸排,将符合条件人员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落实应保尽保。2020年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22812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99293万元,保障特困人员28170人、支出供养金17775万元,开展临时救助5340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1707万元,向3359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发放失能护理补贴3022万元,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56.7%。
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办理,我市全面实施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委托下放至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每月召开1-2次联审联批会议,及时完成审核确认。群众通过市、县社会救助热线、12345市长热线等,可随时求助、咨询。
此外,我市还通过健全快速响应、主动发现和先行救助机制,充分利用“救急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畅通家庭经济信息核对渠道,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受助。同时,下沉救助权限,由各镇办(中心)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放临时救助金等救助方式,不断提升救助的实效性。2020年,全市共预拨备用金243万元,通过备用金开展临时救助893人次、支出备用金133万元。
“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站上新起点,我们将结合社会救助工作职能,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保持主要兜底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回应和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亳州市民政局救助科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