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变楼房,旱厕变马桶,住房更舒心;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出行更方便;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不着急;从下田到上班,家门口就业稳增收……
在我市,仅利辛县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县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偏远地区存在的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等问题,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搬迁群众在宜居宜业的新家园里开启了他们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胡集镇胡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正在新居中追剧的赵付国
张春均在加工运动鞋部件
搬入新居天地宽
春分过后,春意更浓。59岁的脱贫户赵付国巡查完责任区内的沟塘,骑着电动自行车返回家中。此时,还不到做午饭时间,几近失明的老伴正在阳台上晒太阳。赵付国倒好一杯水,坐在沙发上继续追一部抗战剧。他对自己晚年的生活很满足。
赵付国现住在利辛县胡集镇胡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栋207室。一套125平方米的5人户房型,家里电脑、空调、冰箱、大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现在不愁吃穿,住得舒心,出路方便,也不踩泥,天黑路灯就亮了,比过去生活好太多了。这些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谈起易地扶贫搬迁的好处,赵付国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赵付国一家5口因为生活困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儿子离婚后外出务工,患有身体残疾的赵付国夫妇带着小女儿生活,种着十多亩地,还要照顾孙子读书,生活十分不易。在健康脱贫、光伏扶贫、林业扶贫、教育补贴、特色养殖补贴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赵付国一家的生活慢慢红火起来。
让赵付国更为惊喜的是,当年他们一家还搬出了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所。“原来在赵庄住的砖瓦房,一二十年了,开裂、漏雨,不安全。门口是土路,下雨就积水,走路一脚泥,出行非常不便。” 赵付国说,过去不仅住行不便,还没有自来水,最让人头疼的是农村旱厕,不仅气味难闻,上厕所还要忍受蚊虫叮咬,“自从搬入新居,一切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现在的好日子就像做梦一样。”
“赵付国老两口都有残疾,年龄也较大,务工困难,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收入有保障。2020年度,其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9500元。”胡东社区村委会主任孙涛介绍,胡东安置点位于胡集镇工业功能区内,紧邻胡集镇服务中心、利辛县第四人民医院、胡集中心幼儿园、胡集中心学校,配套建设有路网、排水、绿化、亮化、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网点、物流网点等公共设施,可以满足搬迁群众的日常需求。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这是我们镇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的初衷和目标。”胡集镇党委书记王峰告诉记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镇中心最好的地段,按照高标准小区要求进行建设,除了住房问题,贫困群众的就业、医疗、教育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楼下打工稳增收
一排排白墙、青瓦、马头墙特点的徽派住宅楼,让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别具一格。但它最大的特点是配套建设扶贫工厂,让搬迁居民实现“楼上居住,楼下打工”的安居乐业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乐业才能更好地安居。围绕“楼上居住,楼下打工”这一方案,该镇在安置区一楼规划建成 20060 平方米的扶贫工厂,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让搬迁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楼上居住,楼下打工。目前胡东、胡西两个安置小区共引进企业 29 家,带动就业530 人,其中贫困户就业 162 人,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可达到20000 元,真正实现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40岁的张春均是胡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居民,同时也是安置点扶贫工厂的一名熟练工,主要从事鞋帽加工缝纫,月工资4000元左右。
“在这工作方便照顾家,下了楼走几步就能进厂,工资也不比过去在杭州打工剩得少。” 张春均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患有多重残疾,家里有三个孩子,父亲年迈多病,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过去一直挤在长营村一所墙体开裂、漏雨的老旧房子里。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他们一家搬进了一套125平方米的楼房,开始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张春均说,之前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新楼房。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家不仅享受到低保、残疾人补助等精准扶贫政策,自己还有了新楼房和新工作,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梦,对未来生活也更有信心。
王峰说,为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扶贫,胡集镇党委、政府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扶贫工厂入驻企业每带动一名贫困户就业减免一间扶贫厂房一年租金,并对带动贫困户就业较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 、企业带动等形式,不断拓宽搬迁贫困户就业渠道,实现搬迁贫困群众只要有能力、有就业意愿,就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宜居宜业新家园
利辛县巩店镇刘寨社区刘寨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墙灰瓦的安置房整齐排列,绿植点缀,绿水环绕,春意盎然,颇有南方水乡的韵味。村民赵教育虽然双腿行动不便,却依然最爱空闲时在村里溜达溜达,他说,“生活在这么美的环境里确实很幸福。”
2017年12月,因残致贫的赵教育和母亲搬进了这里。一套50平方米的2人户房型,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有了自来水,用上了抽水马桶。安置房门口是平坦开阔的水泥路,门前是白色栅栏围成的小花园,绿植、路灯点缀在道路两侧,环境优雅整洁。
“现在安居乐业的好日子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指望我一个人,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恁好的房子。”赵教育说,他以前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一下雨就让人提心吊胆。村里都是土路,下雨天两腿泥,拉东西车经常陷进去,很不方便。“自从搬进新居,不光住房条件大改观,门口还都是水泥路,再也不怕下雨天了。”
刘寨中心村安置点总占地面积36.68亩,共有112套房屋,安置贫困户112户,205口人,涉及13个自然村。安置点选址位于中心村北侧,在做好道路、排水、供水、强弱电、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居民还可共享中心村内的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健身广场、自来水厂、学校等设施。
自从搬进新村后,赵教育又添了增收的新路子。离他家不远处就是刘寨社区就业扶贫车间,车间主要加工艾绒制品,实行按件计酬,工人可以将原材料带回家加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赵教育现在已经是加工艾绒制品的熟练工,阴天下雨时就在家中加工艾绒制品,每月可以增加千元左右的收入。
天气好时,赵教育会到附近集市帮人修鞋挣钱。“政府给我购置了一台新修鞋机,我还是村里的沟塘看护员,每月都能有固定收入。” 赵教育说,想要过好日子,就要自己努力干。
在精准帮扶措施的支持下,赵教育于2018年顺利实现稳定脱贫。如今,收入逐年增多,日子越过越好,对于未来的生活,赵教育信心满满。
搬出群众幸福感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
2016年、2017年,利辛县按照“精准识别对象、科学选址规划、规范项目监管、注重帮扶成效”的思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5755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利辛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29个,安置住房2042套、面积14.33万平方米,人均面积24.9平方米。同步实施道路、给排水、绿化、照明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200余个,为搬迁户提供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目前,安置区安置住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搬出来只是搬迁工作的第一步。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要求,利辛县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坚持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多措并举,通过精准落实林业、光伏、就业等多项扶贫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厂等解决搬迁户后续经济收入问题,共计实现脱贫2042户、5755人,脱贫率为100%。
“截至去年12月中旬,全县易地搬迁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到户工作已经完成,切实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让群众满意。”利辛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聚焦稳定增收抓产业,聚焦后续扶持抓管理,聚焦社区融入抓长远,加快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发展,激发搬迁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