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外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晨我早早起床,在这禁烟插柳寒食祭祖的日子,我驱车到乡下祭奠去世多年的外婆。

来到了外婆的长眠之地,远远地,我仿佛就看到外婆那慈祥可亲的笑容。外婆,我来看你来了,你还好吗?

返回途中,在外婆的村中我从村东走到村西。站在外婆居住的地方久久不愿离去。旧时的土屋已颓败不堪,院中的枣树也不见踪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眼前景色依旧,可再也找不回当年表兄弟们在一起嬉戏的情景,再也见不到袅袅的炊烟,以及外婆做菜时的欢喜。

景依旧,人成各。睹物思人,往事又在脑海泛起。

外婆高高的个子,白皙的面容,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听母亲讲,外婆虽不是大家名门,但娘家历代经商,家资丰盈。外婆的举止投足,优雅从容,待人接物,颇具大家风范。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儿时的记忆总是与食物有关。外婆总能从简单的食材中,做出新颖的东西:馓子、麻花、菜盒……贪吃也是我留恋外婆家的原因之一。

一天,我在外婆家,晚上做的是南瓜粥。甜甜糯糯的,我兴奋得大喊大叫。因分量少,吃完了仍未尽兴,嚷嚷着还要再吃。外婆很为难,母亲狠狠地在屁股上抽我几巴掌。我大哭起来,那晚死活不跟随母亲睡,独自在院中的架车上抽噎睡去。现在回想,实在滑稽可笑。

外婆慈善。一天,外婆村西头,有一个五六岁女孩在桥头哭泣。大家都议论这是谁家的孩子,会不会是被父母遗弃的?外婆忽生怜悯,未给外公商议,就把女孩领到了家中。未过几天,村中邻居找上家来,原来是她侄女独自访亲迷了路。

外婆特别疼孩子,1986年我到县城读高中,外婆还给我做了棉鞋棉袄,让爸爸捎到学校。90年代初我在外地上大学,见到外婆的机会少了。1995年春,工作刚几年的我,接到外婆辞世的噩耗。外婆病中我去看望,她躺在床上,口不能言,见到我默默流泪。回想起这一幕,我泪如雨下。而今外婆走了,黄泉阳世两分离,今生我和疼我爱我的外婆将永不得相见,一种悲痛、窒息、抓狂的感觉,席卷了我的全身。

外婆去世二十多年了。她的善良一直影响着孩子们。在外婆去世后,我们一直轮流照看年老多病的外公,直至辞世。这一切,都得益于外婆的言传身教。和善、宽容、勤劳、坚强,是外婆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而今,在外婆居住的旧址上,长满了翠绿的荒草。幼时在外婆家那些欢快的情形,随着时光的流逝,都付云烟中。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