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以往药农切掉丢弃的中药材牡丹、芍药花苞,如今被以每朵0.15元的价格大量收购——
芍药牡丹花骨朵 “变废为宝”助增收
马伟正在采摘花苞
亳州新闻网讯 谯城区十八里镇洪庄村村民马伟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并从村民手中收购牡丹、芍药的花苞,在网上销售,让花苞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看到家乡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不想在外奔波了,由于多年从事药材生意,就打算在家乡培育药材种苗对外销售。”谈起创业的初衷,马伟如是说。
马伟是谯城区十八里镇洪庄村均王营自然村人,常年在外地销售药材,2018年在家乡创业热情的感召下,他决定回乡创业。在洪庄村党委的帮助下,以每亩租金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80亩地,开始了他的事业。
亳州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仅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四种。亳州历来有种植药材的传统,种植牡丹、芍药的农户特别多。每年4、5月份,盛开的牡丹、芍药花成为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伟联系到一个电商平台,牡丹、芍药花可以在网上销售。但家乡的老百姓都把花苞切掉扔了。于是马伟与电商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把牡丹、芍药花苞剪下来,包装好,通过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
“平台负责销售,我负责发货,最忙的时候,有60多人帮我剪花、包装,通过快递发到客户手中。一天一车3000多件。”马伟说。
马伟以每朵0.15元的价格从当地群众手中收购牡丹、芍药花苞。这样,群众每亩可以增收2000多元,变废为宝,提高了种植药材的附加值。
通过销售药材种苗致富后,马伟不忘乡邻,吸纳周边群众30多人常年在育苗基地务工,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
“年纪大了,不能出门,还要看孙子,常来这干活,10块钱一小时,干完活就给钱。马伟人厚道,心眼好。”家住均王营村的村民张侠说,她和10多位邻居正在扦插菊花苗。“这种菊花苗开的花叫金丝皇菊,可以用来泡茶,在花茶市场销售很好。一个月后,菊花苗就能出售了。”马伟说。
近年来,谯城区十八里镇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 “红色引擎”,围绕“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积极创造条件、协调土地和资金等有关政策,吸引像马伟一样的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