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出《关于2020年秸秆焚烧火点认定及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2020年我市秸秆禁烧工作实现“零火点”,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目标,有效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
周密安排部署,强化高位推进。我市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各负其责、疏堵结合、奖惩并举、狠抓落实”工作原则,按照省大气办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强化举措,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工作。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市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亳州市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贯彻落实。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机制,实施包保责任制,成立各级巡查组,明确具体责任人,24小时巡查,严防火点出现。二是注重督查监管,制定《亳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督查办法》《亳州市秸秆焚烧火点认定标准》,成立4个督察组,对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全面督察督导。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一是深入宣传,全市秸秆禁烧宣传深入到各乡镇、村庄,乡镇流动宣传车全覆盖、“村村通”广播定时宣传,禁烧“一封信”发放到户到人、田边路边悬挂标语,营造出浓厚宣传氛围;二是形式多样。午秋两季,电视上有滚动字幕、报纸上开辟专栏,同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将秸秆禁烧的重要性和政策措施以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形式广泛传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使秸秆禁烧意识深入到群众心中,实现从“不敢烧”到“不能烧、不想烧”的思想转变;三是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对秸秆禁烧成效显著的县区和乡镇进行公开报道表扬,对秸秆焚烧严重的地区进行批评曝光,为秸秆禁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秸秆变废为宝,强化综合利用。秸秆禁烧既要“堵”也要“疏”。我市通过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逐年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2020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高于全省目标任务3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个发电项目建成运行并网,共计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8万千瓦时,年消纳秸秆106.5万吨,还有3个发电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蒙城县、涡阳县经开区被省农业农村厅、环保厅等六部门分别认定为2018度、2019年度“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利辛县、谯城区经开区已申报“2020年度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
增强资金扶持,强化奖惩激励。实行秸秆禁烧工作保证金制度,各县区每年向市财政缴纳保证金,其中三县一区各500万元,亳州高新区200万元。在重点禁烧时段内,凡是被国家卫星监测和省、市督查发现的火点,每个火点扣除该县区(含亳州高新区)秸秆禁烧工作保证金100万元。凡因焚烧秸秆被省政府通报、约谈,被取消环保、农业项目或区域限批,或因火点数较多致使我市进入全省前八名的,除对火点数最多的县区每个火点扣除100万元外,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讨,在市广播电视台公开说明情况,对相关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追责到位。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市委、市政府将依纪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在年度考核中对县区实行“一票否决”。对实现“零火点”的县区,除全额退还秸秆禁烧工作保证金、足额拨付市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外,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0万元(亳州高新区奖励200万),切实提高了各县区禁烧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强化科技支撑,人防技防并举。在市、县、乡镇、村四级网格监管加大督查的同时,我市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应用,提高秸秆禁烧监管水平。借力科技,各乡镇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和AI智能分析技术,实行全域监管,逐步实现秸秆禁烧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24小时无人视频监控监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年,省卫星气象监测中心对全省秸秆禁烧火点实施全年全时段监测,火点核减更为严格,我市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有火必禁、有烟必查、违法必究的零容忍原则,持续强化秸秆禁烧工作,严处“第一把火”,确保实现2021年度全年“零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