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边、桃林下,文脉传承韵味长

黄河故道边,十里桃林下,听一段淮海传奇,品一口羊汤浓香,藏一卷翰墨芬芳。从连霍高速萧县南出口下,向东经1公里多的生态大道,来到“四省通衢”的安徽北大门萧县,记者领略到别样的地域风采和文脉韵味。

在萧县丁里镇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首长的雕像矗立在蔡洼红色景区的誓师广场,十面红旗分列雕像两侧、迎风飘扬。来自山东的几位退伍老兵久久凝视着雕像,追忆战火纷飞的年代。

“倾家荡产支持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墙上的醒目标语,催人奋进。在淮海战役中,萧县组织了支前民工147203人、担架2536副,筹粮1243万斤,把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汇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洪流,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退伍老兵卢海林说,当年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

总前委旧址有一幅著名的照片:五位总前委首长并排合影,个个英姿飒爽。解说员介绍,1948年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总前委五首长齐聚蔡洼,由邓小平主持召开了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了淮海战役决战和渡江作战方案等重大问题。会议休息时,在指挥部屋前的石榴树旁,随军记者拍下了总前委五位首长唯一一张合影,在党史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手抓羊肉、香酥羊腿、风味羊排、千子滑鸡、五香羊头等,都是我们店里的特色菜。我们村有1000多户村民,其中有800多户养羊。”午饭时,丁里镇致富带头人、心诚羊肉馆老板马新影给大家推荐菜品。

“萧县从元代起就有养羊食肉的习惯,尤其是饲养优良白山羊,在徐淮一带享有盛名,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萧县文化馆馆长周光明说。近年来,萧县围绕羊肉美食做文章,不断延伸羊肉产业链,推广实施无公害肉羊养殖质量控制措施,白山羊年饲养量有80余万只。

沿着黄河故道,穿过片片桃林,来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套镇。这里翰墨飘香,居民家中、饭店宾馆,随处可见文房四宝、书画作品。“1987年,刘套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百岁画仙萧龙士、狂草大家刘惠民、花鸟画家刘梦笔等,都是从我们镇走出来的书画名家。”该镇文化站站长陆中华如数家珍。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刘套镇的一句民谚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探亲访友,书画作品胜过烟酒礼品;新人出嫁,文房四宝是必备嫁妆;举办婚礼,大吃大喝少,笔会助兴多,“书画”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中。

“许多农民下地能干活,提笔能作画。过去画画为了‘五斗米’,现在画画成为一种情趣,我要把小康生活画下来,歌颂我们伟大时代。”刘套镇农民书画家王淑玲说。在她的带动下,亲朋邻居也受到了影响,都跟着学画,在书画中找到价值和乐趣。

“现在刘套镇能写会画的有千余人,已初步形成了集创作、装裱、出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我们借助位于高速边的区位优势,已瞄准高速经济,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让刘套书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助推乡村振兴。”刘套镇镇长李磊说。今年,该镇积极开展书画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四进”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

(本网记者 何雪峰 本网通讯员 王恒 李兰凯)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在萧县丁里镇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首长的雕像矗立在蔡洼红色景区的誓师广场,十面红旗分列雕像两侧、迎风飘扬 [thumb] => "" [url] => /p/246141.html [all_pv] => 291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2] => Array ( [0] => 萧县 [1] => 前委 [2] => 淮海战役 [3] => 刘套 [4] => 羊肉 ) ) [menu] => 50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0]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45979.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45979.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19659640 [published] => 1619659640 [pv] => 357 [virtual_pv] => 57 [all_pv] => 357 [title] => 王集乡石山村: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has_thumb] => 0 [thumb] => [source] => ) [1]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45881.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45881.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19572346 [published] => 1619572346 [pv] => 240 [virtual_pv] => 16 [all_pv] => 240 [title] => 一见·循着总书记足迹,读懂红色资源中的党史密码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4/0f86efe1ce780b9025f5a9062cc70f02.jpeg [source] => ) [2]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45565.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45565.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19137113 [published] => 1619137113 [pv] => 666 [virtual_pv] => 48 [all_pv] => 666 [title] => 罗会廉:英勇牺牲的游击队“百变侦察员”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4/4c91bf80601d5017e686b593f095bf66.jpeg [source] => ) [3]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45550.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45550.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19129942 [published] => 1619129942 [pv] => 7498 [virtual_pv] => 62 [all_pv] => 7498 [title] => 73年前,县级亳州市成立始末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4/7c9170e83248294b7ca27daba36fef36.jpg [source] => ) ) [article_thumb] => [galleries] => Array ( ) ) -->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黄河故道边,十里桃林下,听一段淮海传奇,品一口羊汤浓香,藏一卷翰墨芬芳。从连霍高速萧县南出口下,向东经1公里多的生态大道,来到“四省通衢”的安徽北大门萧县,记者领略到别样的地域风采和文脉韵味。

在萧县丁里镇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首长的雕像矗立在蔡洼红色景区的誓师广场,十面红旗分列雕像两侧、迎风飘扬。来自山东的几位退伍老兵久久凝视着雕像,追忆战火纷飞的年代。

“倾家荡产支持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墙上的醒目标语,催人奋进。在淮海战役中,萧县组织了支前民工147203人、担架2536副,筹粮1243万斤,把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汇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洪流,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退伍老兵卢海林说,当年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

总前委旧址有一幅著名的照片:五位总前委首长并排合影,个个英姿飒爽。解说员介绍,1948年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总前委五首长齐聚蔡洼,由邓小平主持召开了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了淮海战役决战和渡江作战方案等重大问题。会议休息时,在指挥部屋前的石榴树旁,随军记者拍下了总前委五位首长唯一一张合影,在党史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手抓羊肉、香酥羊腿、风味羊排、千子滑鸡、五香羊头等,都是我们店里的特色菜。我们村有1000多户村民,其中有800多户养羊。”午饭时,丁里镇致富带头人、心诚羊肉馆老板马新影给大家推荐菜品。

“萧县从元代起就有养羊食肉的习惯,尤其是饲养优良白山羊,在徐淮一带享有盛名,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萧县文化馆馆长周光明说。近年来,萧县围绕羊肉美食做文章,不断延伸羊肉产业链,推广实施无公害肉羊养殖质量控制措施,白山羊年饲养量有80余万只。

沿着黄河故道,穿过片片桃林,来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套镇。这里翰墨飘香,居民家中、饭店宾馆,随处可见文房四宝、书画作品。“1987年,刘套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百岁画仙萧龙士、狂草大家刘惠民、花鸟画家刘梦笔等,都是从我们镇走出来的书画名家。”该镇文化站站长陆中华如数家珍。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刘套镇的一句民谚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探亲访友,书画作品胜过烟酒礼品;新人出嫁,文房四宝是必备嫁妆;举办婚礼,大吃大喝少,笔会助兴多,“书画”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中。

“许多农民下地能干活,提笔能作画。过去画画为了‘五斗米’,现在画画成为一种情趣,我要把小康生活画下来,歌颂我们伟大时代。”刘套镇农民书画家王淑玲说。在她的带动下,亲朋邻居也受到了影响,都跟着学画,在书画中找到价值和乐趣。

“现在刘套镇能写会画的有千余人,已初步形成了集创作、装裱、出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我们借助位于高速边的区位优势,已瞄准高速经济,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让刘套书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助推乡村振兴。”刘套镇镇长李磊说。今年,该镇积极开展书画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四进”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

(本网记者 何雪峰 本网通讯员 王恒 李兰凯)

(责任编辑:张站伟)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