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我在岗,哪天来采访都行。”五一前夕,记者与崔文佳约定采访时间时,他这样说。
崔文佳是谯城区十八里镇党委书记,假期不休息已经成为他工作的常态。多年来,他扎根基层,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当成最大的事儿来办,帮扶群众就业、创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引领广大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上乡村振兴道路。
崔文佳到刘秀英家走访
群众就是亲人
“你最近身体咋样?孩子学习咋样?可缺钱?”5月2日,假期的第二天,崔文佳一大早就驱车来到了谯城区芦庙镇杨庄村看望陈允田老人。
“我啥都好,就是想你!”陈允田一把握住崔文佳的手,让崔文佳进屋。
陈允田今年66岁,是崔文佳在谯城区芦庙镇任职时的帮扶对象。“小崔刚来时,我闺女还小,现在我闺女都去合肥上技校了。”陈允田说,崔文佳经常来家里给他们送钱送东西,在他的帮扶下陈允田盖起了新房子,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杨庄村是个大村,要让8000多名村民都能增收致富不容易。崔文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积极争取在杨庄村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修桥铺路通沟渠,硬化和加宽道路20多条,治理沟渠930余米,新打机井74眼,改造高标准农田1600亩;大力实施改水、改厕、治污。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民村居环境也变好了。崔文佳又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发展村集体经济,福裕家庭农场、庞家豪家庭农场等产业也发展起来了。“俺这一个庄的人都沾光。”陈允田说。
临别时,崔文佳掏出500元钱给陈彩云,并再三叮嘱陈允田: “有事就打电话给我,虽然我不在这上班了,有困难还是可以帮忙的。”
群众的事就是大事
“崔书记真帮了我们的大忙了!”提起崔文佳,谯城区张店乡黄楼村村民刘秀英感激地说,家里无论大事小事,遇到困难只要一给崔书记说,他都来帮忙。黄楼村是崔文佳的定点帮扶村。
今年57岁的刘秀英和丈夫屈清亮都身有残疾,屈清亮是言语一级残疾,刘秀英因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腿脚不利索,前几年又不幸患上了冠心病、脑梗、高血压,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在崔文佳的帮助下,家里盖起了羊棚,翻新了住房,日常吃药能报销,收入也比以前高了。
崔文佳回忆,第一次到刘秀英家中走访时,看到他们夫妻二人一个行动不便,一个说话不清,仅靠六七亩地的收成连平常吃药都不够,就想帮助他们找个挣钱的门路。“刘秀英腿脚不好,去工厂打工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在家里搞养殖,屈清亮则可以去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打扫卫生。”当时刘秀英家有个简易的羊棚,破旧不堪,漏雨不说,还很危险,崔文佳立即想办法帮助刘秀英新建了三间羊棚,申请了养羊补贴。如今,刘秀英在家里养了15只羊,还有鸡、鸭、鹅,小院里热闹非凡,屈清亮打扫卫生每个月有600元的工资,夫妻二人生活有了奔头。
看到崔文佳来访,屈清亮激动地拉着崔文佳的手,嘴里不知在说些什么。但能看出,他对崔文佳很热情。刘秀英在一旁“翻译”道:“他这是在表示感谢。”
黄楼村党总支书记陈坤告诉记者,崔文佳每次到贫困户家中都是嘘寒问暖,真正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脱贫不是终点
“扶真贫,真扶贫”是崔文佳的工作准则。在谯城区扶贫开发局任职期间,他经常利用周末,不打招呼,根据扶贫APP大数据进行比对,直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中,察看贫困户有没有真正脱贫,有没有因病返贫现象,提前安排帮扶措施。2020年疫情期间,崔文佳实地查看各村扶贫项目产业,足迹遍及200多个村,多次与企业经营者和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询问产业发展效益如何、务工就业是否稳定等。
崔文佳认为,扶贫要变“输血”为“造血”,开发公益岗位,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帮助就业困难及弱劳力半劳力人员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从谯城区古井镇到芦庙镇到区扶贫开发局,再到十八里镇任党委书记,崔文佳工作的地方和职务在变,但多年来对群众的关心始终未变。“无论在哪,我都会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把好事办好。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崔文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致力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