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石磙、黑白电视机、老式缝纫机……这些老物件是告别贫困、走向小康的见证。谯城区沙土镇将这些老物件镶进了185个自然村的标识牌里,这一块块别具特色的村牌,在把乡村点缀得更加美丽的同时,也见证了村民告别贫困、走向小康的发展历史。
在谯城区沙土镇薛庄村赵大庄的村口,竖着一块用砖头垒砌的村牌,“赵大庄”三个字写在三个大石磨上,而砖墙内还镶嵌着三个大石磙、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台大录音机,还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沙土镇薛庄村党委书记马家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村民自家收藏的老物件,得知镇里搜集这些物品建村牌,大家都积极把这些“宝贝”贡献了出来。
镶嵌着老物件的村牌
镶嵌着老物件的村牌
这台黑白电视机是村民赵学民提供的。1988年,赵学民靠种植中药材白芍,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当年他就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那个每户年均收入不到六百块钱的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让赵学民一家在周边出尽了风头。赵学民说:“那时候,每天很多人到家里看电视,板凳不够用。”
如今,赵学民家的白芍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十几亩,还建了一个环保炕房。虽然家中的电视机换了好几台,但赵学民始终不舍得丢弃那台黑白电视机。
“过去村民买不起电视机,都是集资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大彩电,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老物件就被遗忘在了角落里。但它们是农村发展的见证。”马家峰说,建设这样的村牌,就是希望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
据了解,沙土镇185个自然村都建起了这样镶嵌着老物件的村牌。“我们将从历史中汲取成功经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铺开乡村振兴的画卷。”谯城区沙土镇党委书记闫宏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