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为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曾写道:“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即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同时晚谷、高粱、玉米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以前,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常常好在嘴边嘟囔一句话:春争日,夏争时,春天不好好种庄稼,夏季就不会有好收成。小时候不大懂,一直认为他是在告诫我们要跟着他搞好春种夏收罢了;长大后才恍然明白,父亲的言外之意并不仅仅是指他的“庄稼经”,另外还包含着更广泛的人生意义上的“春种夏收”呢。

民俗,只要是传统节日和节气都是有的,芒种也不例外。农历二月二花朝节是迎花神,而到了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古代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这种习俗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但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却可窥见一斑:“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芒种时节,梅子长成了,但大多数人却无法接受青梅的酸味,故而古人便用煮梅的方式去酸,煮梅亦称炖梅,用小炉和锅加入白糖和青梅煮熟,出锅后去皮便可食用。

煮梅迎夏,续接风雅,芒种煮梅从古至今被历代文人视作风雅之事。诸如陆游《初夏闲居》:“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苏轼《赠岭上梅》:“且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鲍照《代挽歌》:“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辛弃疾《满江红》:“还待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青梅得到诗词歌赋的加持,一颗青青小果得以登堂入室,成为风雅助兴的道具。《三国演义》里曹操和刘备“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煮酒论英雄,成就了一段佳话。其实,文中提及的“青梅煮酒”并不是所谓“青梅酒”,这里青梅是青梅,酒是酒,不过从文字中不难体会古人在芒种时节食梅消夏的传统风俗。

除了青梅,杨梅也是消夏圣品。儿时,芒种过后,母亲总会设法弄一些紫红甘酸的杨梅,洗净后倒入锅中,加上适当的水,白砂糖和冰糖都添加几许。那时爱甜贪嘴,总是央求母亲省下一点冰糖给自己,含着冰糖站在锅边,看糖水逐渐交融成姹紫嫣红般的色泽,煮得久了,杨梅的果肉渐渐缩小,缩成小小的一颗颗圆球在锅内翻滚起伏。杨梅汤放凉后,喝一口在嘴里,让那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在唇舌间涌动,然后慢慢咽下,刹那间便能感觉到沁人心脾。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