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原是会意字,指夹在中间、不上不下的一种状态,有多音、多义(读“qiǎ”时有关卡、发卡、卡脖子等;读“kǎ”时多见于外来词,如卡片、卡车、卡路里),引申有“堵塞”的意思,如“鱼刺卡在喉咙里”,常用来比喻非常难受的一种状态。
人生就像抛物线,从生命的起点一路上升,到巅峰后便逐渐向下,最终会回到原点。仕途也如此,任你步步高升、一路向上,但到了该下的时候,就要心态平和,乐于“上得去”“下得来”,如果强撑着,就容易“卡”在中间,影响年轻人的进步,也招人讨厌!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要学会把舞台留给年轻人,让他们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卡”作名词时,通常指长方形的小纸片,源于英语“Card”(卡片)一词,如“贺卡”“磁卡”等。现多为某种身份的象征或金钱的替代物,如各种标识身份的 “贵宾卡”“钻石卡”等,在一些私密或特殊场所,非持卡者不能进入;至于花样繁多的充值卡在各个领域应用就更是广泛了,用过的有饭卡、图书卡、购物卡、洗车卡、洗衣卡、浴资卡,还有医保卡、公交卡、门禁卡等,当然,身份证也是,称为“ID卡”。
如今,银行业为了拓展业务,推出各种“借记卡”“信用卡”,有的年轻人包里甚至会装几十张卡,自谓“有卡一族”,且以此为荣,但是,倘不能理智消费,一旦沦为“卡奴”可就不好了。
“卡”刚兴起时,人们着实兴奋了一阵,持“卡”消费与现金消费是不一样的感觉:方便、时尚,觉得“倍有面儿”!但是很快被一些“聪明”的国人用偏了,我也曾被这些“卡”骗过:小区对面新开的饭店,办了充值卡,消费不到一半,关门了;附近有家洗车店,办的洗车卡,没洗几次,搬走了;在某游泳馆办的游泳卡,没游过几回,过期了;办的洗衣卡一次没洗,换牌子了,损失了几千块……
现在再也不热衷这类卡了,优惠也不办!那种被“卡”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说不出来的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