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城县城宝塔东路与安驰大道路口,伫立着一块“蒙城四烈士纪念碑”。1940年,四位共产党员为了严守党的秘密,保护其他革命同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残忍地活埋杀害。
“青抗会”四烈士纪念碑
积极抗日好青年
据蒙城县文史办提供的《红色蒙城》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3月,邵光、江永华、段青农、陆湘霞等一批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蒙城籍进步青年,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主动返回家乡,成立了“第五战区青年救国青年团蒙城分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敌后斗争。
1938年11月,“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青年抗日组织,是当时蒙城最活跃最坚决的一支抗日力量,也是引领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学校”,其中就包括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
“青抗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宣传队,他们提着罐子,携着传单,用红土和石灰水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刷写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有的登台演讲,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唱抗日歌曲;有的在街头、广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不做亡国奴》等话剧。
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等“青抗会”成员根据个人情况和社会关系,以串亲友的方式,深入集镇和农村,发展会员,建立组织,半年内相继建立了城关、乐土、吕望等十多个分会,会员达千余人。
严守秘密遭活埋
据党史资料记载,抗战初期,蒙城政界分为三派:一派是以恶霸劣绅为主的地方实力派(绅派),把持着蒙城地方的政治经济;一派是以中小士绅为主的中间派,他们与实力派在争权夺利上素有矛盾,口头上同意抗日;还有一派是以蒙城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和教育界的爱国人士为主的左派(新派),他们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青抗会”采取打击实力派、争取瓦解中间派、团结左派的方针,积极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和争取所有抗日力量。进步人士马忍言任县长后,更加支持“青抗会”工作,一段时间内蒙城出现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良好局面。然而,1940年初,李品仙接任安徽省主席,蒙城形势也急转直下,拥有进步思想的县长马忍言被调走,国民党顽固派袁传壁任县长。
袁传壁上台后,伙同在蒙城驻防的安徽省保安第六团制造白色恐怖,大骂“青抗会”是“共产党羔子”“一窝红小鬼”,派遣大量特务暗探,四处侦探共产党和革命进步青年。1940年3月31日,反动派逮捕了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
敌人把他们关押在安徽省保安第六团的驻地——城东六里王庄。 当时戒备森严,不准家人探视,不给饮食,连夜审问。特务们用木棍、枸杞剌条子等刑具玩命抽打,把他们打得遍体鳞伤,希望他们能供出党的组织和其他共产党员。但四位革命志士英勇顽强,至死不渝,令国民党反动特务恼羞成怒。1940年5月4日深夜,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反动特务痛下杀手,把四位共产党员活埋于县城东扁担王庄北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蒙城惨案”。
风景不与往日同
“蒙城四烈士纪念碑”位于蒙城县庄周街道红光社区,纪念的就是被杀害的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四位共产党员。由于四人全都是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成员,因此“蒙城四烈士纪念碑”也叫“青抗会四烈士纪念碑”。
四烈士纪念碑,高4米,宽1米,主体为黑色大理石镶面,下面为0.8米高的基座,上面汉白玉屋檐式碑帽。白色碑文格外醒目,上方横排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下方竖排刻着“蒙城四烈士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殉难处”,字体庄严厚重,令人肃然起敬。纪念碑两侧有汉白玉护栏,四周植青松翠柏,象征着四烈士的坚毅顽强。
1940年四烈士牺牲时,红光社区居民桂芳友7岁,四烈士的事迹他是从长辈口中听到的。“以前这里叫六里王,距离县城有一段距离,人烟稀少,国民党反动派当时就是将他们关在这里审讯的。”桂芳友痛心地说,国民党反动势力希望四位烈士供出其他共产党员,于是威逼利诱用尽各种手段,但他们不为所动,于一天夜里被活埋。“现在,这里已经是蒙城县城区了,纪念碑前每天人来车往,非常热闹。今天的好生活都是他们这样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桂芳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