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茨淮新河建设现场
“新河滔滔通天下,人间奇迹工农创。呵,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力量,翻开淮河历史新章。我立下志向,永远战斗在劳动大军行,建设家乡,多么荣光……”
——1973年上海知青陈嘉林写给一同插队的赵鸿生的信
挖河工地上的知青们
茨淮新河笔直地流经我市蒙城和利辛县南部,源源不断地向亳州城南调蓄水库输送着水源。
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的最长人工运河,是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战略性骨干工程,于1971年开挖,动员民工达181.55万人。
信的作者陈嘉林就是这百万人之一。
据收信人赵鸿生介绍,他和已经故去的陈嘉林,当年是一起从上海来到蒙城县立仓区赤塘公社插队的知青。1973年,赵鸿生被抽调到县文化馆搞创作,陈嘉林则作为生产队长,正在几十公里外的茨淮新河工地上带领民工挖河。赵鸿生写了一封约稿信,想让颇具文采的陈嘉林写一首关于建设茨淮新河的歌曲,并表示想到茨淮新河工地体验生活。当年11月30日夜,陈嘉林写下欢迎他来茨淮新河工地上体验生活的回信,并在信中附上自己创作的歌词。
“铁镐飞舞,劈破千层硬礓。小车飞奔,搬走弃土万方。寒风中汗水流淌,青春似火化冰霜……新河滔滔通天下,人间奇迹工农创。呵,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力量,翻开淮河历史新章。我立下志向,永远战斗在劳动大军行,建设家乡,多么荣光……”陈嘉林在这首《战斗在茨淮》的歌词中,描述了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以及对新河的憧憬和自己立志扎根基层建设家乡的誓言。
“读过信和歌词,我感到热血沸腾,有一种想立刻飞到茨淮新河工地上的冲动。很快,我的愿望就得到了实现。”赵鸿生说。
2018年,侨居加拿大的赵鸿生重温旧诗,欣然命笔,在这首《战斗在茨淮》的作品中融入新元素,谱写了《茨淮新河之歌》。2019年,蒙城上海知青合唱团在沪蒙两地激情演唱了这首歌并拍摄成MV。
艰苦岁月里战天斗地
在历史上,茨淮新河流域内受黄河南泛影响,河沟淤塞,灾难深重。特别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日本侵略军西侵,扒开黄河花园口南堤,使黄河改道南泛夺淮达9年之久。泛区宽达80公里,长约400公里,新河流域几乎全部沦为黄泛区,留下了水患的祸根。1949年以后,虽然进行过大规模河沟疏浚,建立排水系统,但工程任务太大,治理的标准很低,旱涝灾害仍不断发生。
1969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统一领导治淮。于是,治淮骨干工程——开挖茨淮新河的规划蓝图诞生了。百万人的会战与奉献,成就了今日茨淮新河的丰碑。1984年,茨淮新河全线航运贯通,除了防洪功能,同时具有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常年可通300吨级轮驳船,为豫皖两省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
50年沧桑巨变,如今的茨淮新河,日夜不停地灌溉着沿河数百万亩土地,也为防汛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岸人民的生活也与当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市新建成的城南调蓄水库里的水,就是通过茨淮新河输入来的。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不畏艰难创奇迹,敢教日月换新天。
茨淮新河建设历时20年,牵动了皖北地区乃至全省人民的目光,体现出协作并进、艰苦奋斗的精神。
茨淮新河上起沙颍河茨河铺,于蚌埠市怀远县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总流域面积7127平方公里。开挖茨淮新河动员民工达181.55万人,该河在协作并进上,当时,亳州、阜阳、蚌埠等地的民工以及大量下放至皖北知青共计181.55万人先后投入施工,在亳州各地以及亳州周边地区,年过60岁的男性村民基本都有开挖茨淮新河的经历。说到艰苦奋斗,在那个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年代里,开挖茨淮新河全靠人力,人们用锹挖土,用肩挑土,用板车运土。为了把沉积的淤泥从河底全部挖出来,数九寒天里,人们脱掉鞋袜,相互搀扶着往水里走;参与挖河的民工住的是人字形的庵棚,睡的是地铺,伙食是以红芋粉为主的杂面馍,佐食是以粉丝、萝卜为主的杂烩汤以及老咸菜。
当年设计、开挖茨淮新河的人正逐渐老去,但后人不会忘记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茨淮新河工地上的汗水、号子声,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