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革命成功,死也值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总是要死的,为了革命成功,死也值得,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

——1928年9月,王崇典在狱中通过弟弟给家人的口信

王崇典(资料图)

短暂而光辉的人生

“在临刑前,我的外祖父前往监狱探望大爷爷(王崇典),看到眼前遍体鳞伤、瘦骨嶙峋、变了模样的大爷爷,我的外祖父眼泪夺眶而出,大爷爷却微笑着对弟弟说:‘人总是要死的,为了革命成功,死也值得,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南京雨花台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王崇典弟弟王澍淇的外孙女李新兴说。

1926年9月,涡阳人王崇典考入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法学系。1927年2月,王崇典被校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很快,王崇典又成为中共南京中央大学党支部书记,在这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游行示威、罢课,他们在校内以及南京各游览胜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并经常深入南京各医院,向国民党伤病员讲解革命道理。除此之外,王崇典还担任苏北特区党委书记兼阜阳、蒙城等七县学生会会长,积极参与领导苏北、如皋、南通等地的革命工作。

1927年12月4日,中共南京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王崇典当选为市委委员,主要负责党的组织发展和联络工作。正当王崇典积极发展党组织,工作处于新局面时,党内出现了叛徒,先后有37名共产党员被捕,104人受到通缉,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28年5月5日夜,国民党警察突然包围了中央大学第二宿舍,王崇典被逮捕。被关押期间,无论敌人如何刑讯逼供,软硬兼施,王崇典始终意志坚强,不为所动。9月27日凌晨,敌人将王崇典等人押赴雨花台。临刑时,他昂首怒目,誓不屈膝,成为亳州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员。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五四运动爆发后,反帝反封建的浪潮高涨,亳州地区的进步师生首先开展了积极的响应和声援活动。1925年,亳州地区开始有了中共的活动。1926年秋,涡阳县共产党小组成立,同年底建立了中共涡阳支部。此后不久,中共皖北特委亳县特分委、中共蒙地县委、中共涡蒙亳县委相继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无畏的亳州人民揭竿而起、万众一心,涡河两岸形成了规模空前的革命洪流,开始了长期艰苦卓绝、同仇敌忾的革命斗争。

用牺牲开辟新天地

像王崇典这样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不怕杀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在思想观念层面,他们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表现在历史运动层面,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付诸实践并为之奋斗;表现在伦理道德层面,马克思主义理想成为他们的信念,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不惧牺牲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人格风范。

杨西三、王明服、罗会廉……,以及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在亳州大地上牺牲,激励了更多的共产党人秉承先烈遗志,发扬先烈精神,沿着先烈们用鲜血和汗水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