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写给基层干部的勉励书信
工作中的邵光
“我党能不能领导群众生产,走上安乐日子,是对我党的严重考验,是我党成败关键,领导群众生产的好,日子一天天的好,群众就会依靠我党,跟着我党走。”
——摘自1948年蒙城时任县委书记邵光写给一位基层干部的信
蒙城首任县委书记
邵光,原名邵锦章,1916年出生在蒙城县三义镇三塔村大邵庄,2005年在淮南去世,是蒙城革命的先行者,蒙城解放后的首任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邵光先后任职中共阜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涡阳县委书记、淮南煤矿机械厂党委书记、淮南多所大专院校负责人、淮南市政协副主席。
从1935年参加革命到1948年解放蒙城,邵光在生死线上反复与敌人较量,始终不改初心,革命信念从没有动摇过。在他的影响下,兄弟及亲属有数十人投身革命,成为当地有名的革命家庭,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
1952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工业建设热潮。上级考虑邵光年轻有为,又热爱学习,便安排他到淮南市担任中共中央燃料部蔡家岗矿山机械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当时全厂仅有3栋厂房300名职工,还面临着缺人才、缺技术的窘境。为了企业发展,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邵光积极奔走,招徕人才,争取资金。从1953年开始,国家共投资2156万元,先后两次对机械厂进行扩建改造,新增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添置了关键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职工增至5400人。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邵光疾病缠身,但他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最终,机械厂发展成为全国煤矿机械制造三大厂之一。不仅如此,机械厂还先后抽调3000余名职工赴西北煤机厂、江西分宜煤矿电机厂、北京煤机厂、郑州煤机厂等全国各地的多家企业参与生产建设,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无论到哪里任职,邵光都能从严律己,为单位发展殚精竭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昭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发展经济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邵光认为只有发挥各级干群的主动性,才能开展好经济建设。为了勉励全县党员干部认真履职,邵光给基层干部写了上百封书信,要求他们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抓好劳动生产,争取早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从革命转向经济建设
1948年6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蒙城县城,邵光被任命为蒙城首任县委书记。当时的蒙城百废待兴,人民渴望安居乐业。刚刚放下刀枪,他又扛起了新的重任,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蒙城的经济建设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好干部投身激情岁月
在三大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经受住了糖衣炮弹的考验,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抓好劳动生产,争取早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充满激情的建设年代,在亳州经济建设战线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邵光一样的好干部,他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舍己为人,一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