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后的学子,便有了一个权力——可以戴“乌纱帽”。

乌纱帽,众所周知,现如今它是“官位”的代名词。人们议论起某位不太走正道的官员,常常会调侃他早晚要掉“乌纱帽”,那意思就是说他早晚要丢了官位,甚至锒铛入狱。“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一曲“好了歌”,说的就是这个。

本来,一个官员和一顶乌纱的帽子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为何后来有了密切联系了呢?

其实,乌纱帽原本只是民间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佩戴的便帽而已,没有那么多的故事和尊贵,它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了一种官位的象征,是有着诸多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等原因的。

总体上讲,乌纱帽在更早的古代,就是老百姓用来防风挡沙御寒等的一种普通帽子。正式作为“官服”一部分的,始于科举取士初兴的隋唐,到了宋时被加以改进,加上了“双翅”(这里我们会很容易就能联想起,影视剧里黑脸包公包丞相皂衣皂帽不苟言笑端坐衙门,激愤时那个帽翅乱晃的生动形象)。直到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的代名词。

相传东晋成帝时,在宫中做事的官员,都戴一种用黑纱制作而成的帽子,相当于他们的工作帽,这就是最早的乌纱帽。之后南朝宋齐梁陈的宋明帝时,有人对乌纱帽从样式、颜色等做了多方面改进。改进后的乌纱帽更实用、更好看,非但颜色不仅限于黑色,而且样式也都不做固定,全看个人的喜好。改进后的乌纱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一时间,官员百姓都非常喜欢戴它。这一直持续到了隋唐前期,乌纱帽还是一种大众的常服。

五颜六色的纱帽,虽然看起来热闹好看,但朝堂上商议国家大事,这样花花绿绿的穿戴,过家家一样,未免显得不太严肃,有失朝廷威仪。于是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以后,朝廷慢慢要求大家朝堂上弃去杂色,通通佩戴乌纱的帽子。不过当时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需要,他们在乌纱帽上缀上不同的玉饰,以显示各人官阶地位的大小和高低。

历史到了宋朝初年。大家知道宋朝是对文官极为宽容的朝代,恃宠而骄的官员们未免会有些放纵。于是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们交头接耳,宋太祖赵匡胤就想了一个硬性的办法,改进乌纱帽,给两边加上很长的帽翅。这就是我们后来在有关宋朝的影视剧中,看到的朝堂上帽翅乱闪的有点滑稽的景象。

乌纱帽来到了明朝,在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那里,有了关键性的突破。因为当时官员们戴乌纱帽已是一种时尚,朝廷便因势利导,直接将乌纱帽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备,并下了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佩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其严苛程度,不亚于今天我们现在公检法等系统工作和执行公务时必需的统一着装。

到此,乌纱帽就正式成为了官员的特有标志。

历史上,关于乌纱帽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白纱帽”。在乌纱帽还没有正式成为官帽的公元五百多年前,既然无论官员百姓都可以戴乌纱帽,那无形中就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这会让部分的达官显贵心里不舒服。于是便有了“白纱帽”。

白纱帽当时才是真正的显贵,一度社会上只有皇帝本人才能佩戴。当时,白纱帽也叫“高顶帽”,即使是皇储太子,因其是未来的君主,也只能在自己的屋子里戴戴,自我感受一番。真来到皇帝面前,他依然一样也只能戴那个乌纱的帽子。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