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变美了 振兴干劲更足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怀村在村里的墙壁上绘上了宣传画

亳州新闻网讯  走进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柴洼,村内道路干干净净,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绿树环绕村庄,一片片竹林幽静蔽日,村内的小池塘鱼儿不时冒泡,村前的小河碧水清清,两岸垂柳依依。干净的外墙绘满传统民俗、孝老爱亲、爱国卫生运动和村规民约等宣传画。小广场一侧百年皂荚树枝叶茂盛,树下坐满纳凉唠嗑的老人。晚上,村民在此跳起广场舞,热闹非凡。这一切都在展示着村容村貌大整治、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带来的福祉。

近年来,柴洼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改观,过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如今俨然不复存在。改造了186户楼房的外立面,建设了7个村民文化广场、1个污水处理站和3座公厕,全村绿化面积超过了2万平方米。

改变居住环境,首先改变如厕习惯。以往村民用的都是旱厕,不卫生又容易传染疾病。在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代表和年轻人率先实施了改厕,并对年龄较大的老人耐心做思想工作,改变其传统观念,逐步实施了改厕。对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春节返乡机会进行改厕。目前,全村180户的厕所全部实现了水冲式,彻底消灭了旱厕。

改变居住环境,其次改变生活习惯。村民以往喜欢用地锅做饭,村内秸秆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党员干部和村民率先垂范,改用清洁能源,用液化气、电做饭,现在燃气公司正在铺设管道,不久,村民就能用上干净、卫生、安全的天然气了。对于个别年纪大的村民,要求柴堆进院,摆放整齐。现在,户外已见不到乱堆乱放的现象。

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心气”也越来越高了。村党总支一班人以村为名义成立乡村振兴公司,引进企业,由公司统一对接,将村民手中的分散土地流转给企业,为村民增收开辟渠道。

一家专为饮料厂供应菊花的药企落户柴洼村。据企业负责人尚守民介绍,该企业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菊花,主要品种有北京菊、杭白菊、苏北菊等,经脱水、烘干后用作饮料原料,也可以制作成花茶销售。

“村里成立的乡村振兴公司,为企业和村民服务,每流转出去一亩地收取50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样一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蒋超峰说,“企业农忙时,村民可以通过村劳务服务公司到企业基地打工,锄草、打药、采摘都可以,又可以挣到一笔收入。”

“我家里有一辆农用车,土地流转了,也没啥活干了,就给企业打工,连人带车一天能收入400多元,一个农忙季下来,能挣2万多元。”村民柴大坡说。

目前,柴洼村1400亩土地已流转给6家企业1200多亩,大部分村民都在企业基地打工或进市区务工,人均年收入18000元。部分村民还在市区买了商品房,子女在市区就读,过起了亦城亦乡的生活。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