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绿色发展“组合拳” 用生态绘就亳州乡村最美底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树绕村庄、水满坡塘”的美丽家园?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民赚上“生态钱”?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个村庄了解到,各地纷纷打出绿色发展“组合拳”,在向着“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目标接力奋进。

蒋李村一角

游人在药王村观光

推进“三大”革命  打造宜居乡村

一座座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将小楼连接起来,一个个小果园小菜园生机勃勃果蔬飘香……走进谯城区十八里镇蒋李村,处处整洁有序,田园风光醉人。

在蒋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红岭看来,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让村庄清洁。2016年以来,蒋李村不断强产业促增收,并将集体收入的40%用于清洁工程的保障经费,先后改厕430户,新建公厕4处,组织机械和人力清理“五边”和村内乱堆乱放问题,做到路面无积水,无露天焚烧秸秆,无污水塘、臭水沟,无露天粪池,无乱砍滥伐现象等。村里配置了垃圾桶、垃圾房、垃圾收集和清运设备等设施,实现了垃圾收集和转运日产日清,对村内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在绿化建设上,我们在村内及村主要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形成带状绿化,截至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21%。”孙红岭介绍,通过清洁工程的实施,让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提升。

孙红岭认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一环,要让村庄宜居宜业宜游。

2014年以来,蒋李村先后硬化道路19公里,建设了中心广场、图书室、公共服务中心、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健身休闲广场等,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休闲需要。该村还大力宣传村规民约、好家训、好人榜等,弘扬文明和谐、积极健康、平和友善的乡风,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意识,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省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重点村等称号,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过去俺村路不好,车也开不出去,人们出行也不方便,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水泥路,出行特别方便!”村民王秀玲高兴地说,村里环境大变样,收入也翻了几番,日子过得很舒心。

蒋李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市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让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在巩固提升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成果基础上,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进房前屋后整洁卫生、村道宅路连通畅通。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园”,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文章等,努力让更多的村庄生态宜居、清洁美丽。

发挥生态效益  村民吃上“旅游饭”

赏花的、拍照的、唱曲的……盛夏时节,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荷塘月色”景区百亩荷花绽放,荷塘散步道上人来人往,一张张笑脸融入如画美景。

辉山村党委书记牛雪峰认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民赚上“生态钱”。

辉山村是当年新四军第4师将士战斗过的地方,村内有辉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2017年以来,辉山村充分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入70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整修了战地医院、新四军四师指挥部、忠烈祠等红色旅游景点。同时,该村打造了荷花塘、经果林、采摘园等田园景观带,以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红绿相融”旅游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返乡创业人员超过100人,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速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于全县前列。”牛雪峰介绍,该村先后获得“安徽省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示范村”“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0年国家级森林村庄”等称号。

在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周末游人众多,市民任静和好友带着孩子也在这里游玩。

“这个地方环境非常好,周末带孩子过来玩玩,像度假一样,小孩子也开心,朋友聚会也开心。”任静笑着说。

药王村民宿经理张芳介绍,自去年11月份民宿开放以来,备受游客的欢迎,三个民宿小院20间客房,在假期期间每天都住满游客。

近年来,药王村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光。

“我们以中医药文化及酒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统的中药民俗文化为内核,打造成了集‘药、医、养、教、旅’于一体的皖北传统中药民俗文化精品村。村里的一号、二号、三号院相继投入使用,里面有药浴、酒吧、学堂、四合院、标准间等。”药王村党委书记李玉良说,现在,每天来药王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客流量约两千人。

去年6月份,药王村入围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去年村集体收入实现73万元,其中近30万元来自旅游收入。

对于药王村的未来,李玉良有着清晰的思路,要打造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增值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辉山村、药王村是我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动体现。如今,我市各地乡村旅游正蓬勃兴起,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赚上“生态钱”,吃上“旅游饭”。

生态循环利用  添力强村富民

农作物废弃秸秆、畜禽养殖粪污,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绊脚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各地打出绿色发展“组合拳”,做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把它们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助推器。

夏雨初歇,在蒙城县王集乡马圩村农田里,碧绿的玉米越发茁壮。村民陶言好正站在田梗上巡田,“得益于牧原农牧的肥水还田,玉米长得很好。”陶言好高兴地说,还田肥水是免费的,每亩地还节约了100元左右的化肥钱。

陶言好所说的“牧原农牧”是指蒙城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第七分场,距离他的承包地不远。据蒙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惠芳介绍,对于养殖粪污,牧原农牧采用了“预处理+除臭杀菌+厌氧发酵+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模式,沼液、肥水全部还田,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户使用,使用了肥水的小麦、玉米长势好、果穗大,亩均增产80-100斤。该模式通过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改善了土壤质量,提升了土壤地力,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据介绍,去年蒙城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1%,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4%。

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又何止蒙城?

走进利辛县巩店镇魏硕村天逸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闯带着乡亲们将搅拌好的秸秆粉屑装袋,制成菌棒。在这里,农作物秸秆成了“宝贝”,先是加工成菌棒增值,再生产香菇、平菇等食用菌,菌棒废弃后成了有机肥,又用于生产绿色农产品。

“目前,我们农场年产菌种500多万棒,每年可消化20万亩玉米、小麦废弃秸秆。年产香菇、平菇、草菇等食用菌5000吨,产值达3000多万元。废弃菌棒产生的有机肥,以每吨50—100元的价格卖给周边农户,年可满足8000亩农田的需要。”李闯说。

李闯接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政府帮俺流转农户承包地300多亩。另外,80多栋蘑菇大棚、进场道路、供电、供水设施总投资500万元也全由政府承担。”

2018年创建以来,该农场不仅通过吸纳当地50位贫困户和150位普通农户就业,年人均增收1.8万元,还采取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产品,带动周围300多农户,发展菌菇生产年户均增收7200元。

目前,利辛县利用畜禽粪污、农作物废弃秸秆制作有机肥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

蒙城、利辛乡村绿色发展、生态振兴是全市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在政府给力政策的扶持下,我市各地通过推进垃圾、秸秆、畜禽粪污等生态循环利用,找回了农业的“另一半”,将昔日农村的污染物,转化成了富民强村的澎湃动能。“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坚持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态高效发展道路,向着“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目标接力奋进,努力打造新时代幸福美丽乡村新图景。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