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奥运时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父亲是个农民,爱看新闻、听广播,奥运会期间,更是只要有时间就看,尤其是关于中国奥运健儿的新闻。

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就引起了父亲的关注。当时没有电视,家里有一台收音机,干完农活回到家,父亲一步跨进家里,总是先打开收音机,收听奥运新闻播报或者是实况转播录音,然后才去收拾农具,捞草喂牛。当许海峰一枪打破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获得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的时候,中华大地举国欢庆,父亲也激动得像个中学生,他对我说:“哎,你知道吗?中国得了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啦!”那种自豪感无以言表。此后不管是举重比赛,还是体操比赛,父亲都不会落下。有一次,为了收听中国女排的比赛,父亲居然带着收音机下地,干到哪儿,把收音机带到哪儿,随着女排姑娘的得分不断上升,父亲干活的劲头也不断高涨。

看奥运,父亲最在意的是中国队的得失、输赢。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实际上,父亲并不懂各种项目的比赛规则,但是在他朴素的观念里,却有得与失、赢与输,得分则喜,失分则叹,赢为胜利,输是失败。

1988年,奥运会在韩国汉城举行。那时候,乡村里渐渐兴起了黑白电视。为了看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前,父亲拿出辛苦积攒的六百元钱,要我去城里买回了一台17英寸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奥运会期间,只要一回到家,父亲就打开电视机收看比赛实况。父亲显然对中国队寄予了比上届奥运会更大的希望,希望中国队不断取得突破,获得更多的金牌。但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粉碎了父亲的梦想,让父亲嗟叹连连。在女子乒乓球双打冠亚军决赛时,看到中国选手被对手压着打,父亲竟气得啪一声关掉电视,然后懊恼地走到外面,点燃一支烟,蹲到屋檐下,用力地吸烟,长长地吐雾。

父亲更关注北京奥运会。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当北京最后时刻以两票之差落败于澳大利亚的悉尼时,父亲极其失落。2001年7月13日晚上,北京第二次申奥即将揭晓,时间已经很晚了,父亲一直守在电视机旁,直到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父亲才带着满意的笑容去睡觉。

为了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一次,父亲上街赶集,看到有学生在为北京奥运会募捐,他毫不犹豫把口袋里仅剩的二十元钱投进了募捐箱。北京奥运会开幕了,从开幕式到比赛,父亲依然是每天都要守在电视机旁观看。当然,这时的电视机早已换成了彩电。最难忘的是2008年8月23日,这天晚上有中国女排和古巴女排争夺铜牌的比赛,父亲到堂屋里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突然,外面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父亲母亲打开院子里的灯,到外面一看,不由得令人大吃一惊,只见父亲睡的东屋因雨水浸泡,后墙偏移,导致房梁脱落,房顶坍塌下来。如果父亲不是去看比赛,后果不堪设想,只要想起来,就令人心有余悸。父亲一直念叨,是北京奥运会救了他!

虽然年迈,但是父亲对奥运会的热情依然不减,不管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是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他都始终关注着中国队的比赛,关注着中国队金牌的递升。由于新冠疫情原因,推迟一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开幕,父亲又迎来了他的“奥运时刻”。由于视力和听力大不如从前,父亲现在要蹭到电视机前,恨不得要钻进电视机里似的观看比赛了。看比赛时,他沉静了许多,不管是杨倩射落第一金,还是谌龙遗憾落败,不管是大力士吕小军的神举,还是刘诗雯的伤退,他都不再喜怒形色,而是坦然以对了。

如今,父亲已经年过八旬,能够安享他的“奥运时光”,是他的福分,也是儿女的福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