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架”起好日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忙着摘豆角的王景兰

亳州新闻网讯   8月15日,谯城区芦庙镇雷庄村,郁郁葱葱的豆角藤蔓爬满支架,嫩绿的豆角垂挂在支架两旁。正在采摘豆角的村民王景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豆角行情不错,最贵时卖过两块八一斤。我家种的这一亩豆角,现在采摘出来的已经卖了4000多块钱。按现在每市斤1块钱计算的话,剩下的再卖2000块钱没问题。”盘算着收入,王景兰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王景兰介绍,这一亩地上半季种植的是“花菜+甜玉米”,6月份就卖完了,收入6200多元。“花菜+甜玉米”结束后,因豆角的生长周期短、易管理、产量高,对劳动力要求也不高,她就种上了豆角,这种轮作、间作套种的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值。

“现在政府把路都修好了,这里距离亳州市蔬菜批发市场也不远,一点儿也不担心销路问题。”王景兰说,现在豆角采摘已进入尾期,待这一茬豆角采摘完后,就整整地再栽上大白菜,预计春节前就能上市,也可以收入2000多元,这样算下来,1亩地一年就能收入14000多元,比传统种植划算多了。

王景兰家的另一块地里种了3亩多菜椒,长势也很好。她说,现在已卖了15000多元,剩下的再收入四五千元没问题。“因为要在家照看孙子,不能出门打工,在家种蔬菜,既能照顾家里,挣得也不比打工少,腰包一天天鼓起来了。”王景兰说。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景兰表示,人勤地不懒,明年她家准备继续发展“花菜+玉米+豆角”轮作种植,在自家耕地的基础上再流转其他村民10亩土地,带动村民一同来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在雷庄村,像王景兰一样依靠种植蔬菜致富的村民还有12户,他们都通过种蔬菜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雷庄村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朝天椒、豆角、花菜、菜椒等蔬菜种植,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改变过去依靠传统农业增收的局面。

“下一步我们要再建设一批温室大棚,加强与市场对接,在育苗、栽植、田管、收购、运输、销售上做好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完善基础设施,以共建、共享带动蔬菜产业大发展。同时做优葡萄、桃子等瓜果产业,让群众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扩宽群众增收致富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该村党委书记孙丕席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