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馒头争口气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妈识不了几个字,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从小到大,她常对我说的就是:“不吃馒头争口气。”这句话,对我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意义。

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刚分产到户,家里很穷。两间草屋,几亩薄地,老的老,少的少。我妈一个妇道人家,像男劳力一样早出晚归,家里地里忙碌。糠菜接济着,粮食还是不够年头吃到年尾。平时都是玉米、高粱、红薯干掺杂着打成面,做窝头,擀面饼。玉米面看着金黄,吃起来拉嗓子;红薯面黏得粘牙,高粱面也带股子涩味。一年到头,笊篱的馍都是黑乎乎的,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能吃上白胖胖暄腾腾、泛着麦香的好面馍。每当抱着冰冷坚硬、一啃掉渣的黑馍时,我都渴望,啥时能天天吃上白面馍,那该多好啊!

邻居娟子家,日子在村里过得比较好。因为她爸在村小学教书,她爷爷去城里给人弹棉花,她家是小村唯一有工资拿的人家,所以也是为数不多、不过年也能吃上白面馍的人家。娟子的奶奶特别娇惯小孩,总是给娟子和她小弟单独蒸白馍,不定什么时候还给她们煎个蛋饼,炸回丸子。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娟子和她弟弟故意在我们面前吃得有滋有味,惹得我们口水都下来了。

有一次,大人们都在烟炕前出烟叶,村里都是好几家一起炕烟叶。空地上横七竖八摆着烟杆子,我们小孩子帮着抱烟叶。又累又饿时,娟子和她弟从家里拿着刚出锅的雪白的好面馍来了,在我面前一点点撕着吃。甜甜的麦香,好闻的馍味,让我饥肠咕噜,馋涎欲滴;特别是还带着热气的白蒸馍,那该是多大的诱惑啊!我不由直愣愣地盯着他们手里的馍,恨不得用眼光挖过来一口。

见我如此,他俩更是把嘴巴嚼得吧唧响。眼看那块白馍在她弟弟手里变成一小块馍头,就要一口塞进嘴里,我再也控制不住,伸手就夺。馍没夺过来,头上却结结实实挨了一下。原来旁边的娟子见我抢她弟弟的馍,伸手捞起旁边的烟杆,对我敲了下来。眼见白馍没吃上,还挨了一杆子,我怒从心起,也抄起旁边的烟杆和他们打了起来。才四五岁的我,一人对付和我差不多大的姐弟俩,没占什么上风,还闯了大祸。听到他俩哇哇的哭声,她奶奶不愿意了,拽着他们骂骂咧咧找到我家。

得知我为了一口馍,和人家孩子打架,我妈大概气昏了。她凶巴巴地拽住我,捉小鸡似的一把拎起我,一下子扔进了院子的干坑里。见我挨打,娟子的奶奶似乎达到了目的,面不赤赧地拉着孩子走了。我不知给吓的,还是摔的,傻愣愣地坐在坑里,连哭一声都没有;妈妈倒是吓哭了,她紧紧抱着我,泪水滴到我的脸上。妈说:“傻孩子,你说你抢人家的馍弄啥?让人骂上门来,多丢人呐,咱人穷志不穷,不吃馒头也得争口气啊!”

从那以后,为了我们也能吃上白馍,妈妈干得更勤苦了,起早贪黑扑在地里。种好地的同时,还养猪养羊。慢慢地,粮食够吃了,白馍也不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了。妈常说,以前家里穷,她上不起学,不识字,没工作,才造成底子差,根基薄。她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供我上学,将来考上学,才能有出路,过上好日子。

随着慢慢长大,我渐渐懂得了妈说的“不吃馒头争口气”的含义。从上小学起,我一直刻苦学习,年年都是课代表。妈妈对我寄托了殷殷的期望,再苦再累,我的成绩都是她无穷的力量和慰藉。虽然,最终因为家庭负担重,我不得不辍学打工,但这些年,通过坚持不懈的自学,我还是实现了考上大学、坐办公室的梦想。

“不吃馒头争口气”。这句话,不仅是要我们记得过去的苦日子,懂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还蕴含着做人的深刻道理:人,不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要有骨气,更要有志气。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眼前利益而丧失自己做人的高贵;同时,还要有志气,不屈从于现实的困窘,努力奋进,立志达成梦想,才能对得起家人和自己!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