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 为特色农业“强筋健骨”

9月7日,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天门村姜农忙着采收白姜。本报通讯员 陈磊 摄

两年累计带动农户16.68万人,促进农民增收4.63亿元

时近中秋,第13届合肥农交会即将开幕。9月15日上午,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内,各个展区都在进行最后的紧张布展。

“我们这次突出宣传霍山黄芽。通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霍山黄芽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六安馆,现场布展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7月15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培训班在北京召开。我省作为2020年保护工程绩效考核优秀代表上台领奖,霍山县政府做“霍山黄芽”典型经验交流。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名茶之一,霍山黄芽2019年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该工程保障了霍山黄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目前经县茶叶协会授权使用霍山黄芽标识的企业和个人已达130多家,有效杜绝了商标侵权行为和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大大提高了霍山黄芽的市场美誉度。”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磊介绍。

同样,2019年砀山酥梨也被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我们加强源头投入品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了酥梨产业的转型升级。”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金海介绍,目前全县市级以上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2020年加工水果65万吨,水果营销收入超55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多万美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部署安排,2019年我省启动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当年有霍山黄芽、砀山酥梨、旌德灵芝等5个农产品入围。”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副站长刘成美介绍,2020年,我省又有合肥龙虾、亳丹皮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保护工程。

刘成美介绍,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以来,全省共投入专项财政资金5347万元,支持11个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生产基地面积累计增加12.49万亩,新建种质资源与良种繁育基地13个,配套仓储冷链设施35个,已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累计带动农户16.68万人,促进农民增收4.63亿元,人均增收2775元。

实施保护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农富农能力

“如果铜陵的朋友这时喊你去玩,千万别去,他可能是喊你刮生姜……”这个在铜陵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侧面说明了白姜在铜陵是多么深入人心。

9月初,铜陵白姜进入大面积收获期。田间地头到处堆放着刚收上来的白姜。有些大户有自己的加工厂,便一车车拉回去,雇几个农民,连天加夜地清洗、刮皮、腌制,成为畅销南北的地方特产。铜陵白姜,又叫“白皮生姜”,因鲜姜呈乳白色至淡黄色而得名。铜陵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我国南方较早栽培生姜的地区之一,又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栽培技艺造就了品质超群的白姜品种,成为目前国内著名的白姜产区。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一项调研显示,2019年白姜种植户平均家庭总收入为80869元,白姜总收入为56470元,白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65.7%,人均白姜收入达到18439元。对于户均耕地较少的农户来说,种植白姜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虽然赫赫有名,但铜陵白姜种植面积始终难以扩大,一般每年在4000到5000亩,产业带动能力有限。据统计,铜陵地区宜种白姜的土地面积约为2万亩,而目前有效种植面积仅为1/4,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在2011年也只有6000多亩。“受制于病害侵扰,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品牌打造不足以及市场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制约,铜陵白姜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陆俊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外地生姜比铜陵白姜成本低、产量高,价格也更加便宜,因此每到收姜季节外地生姜大量进入本地,与铜陵白姜争夺市场,导致铜陵白姜品牌受损,市场销售价格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价,对农户白姜销售收入冲击较大。

“这是地理标志农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非常好但产业发展不足。实施地标农产品保护工程,就是要解决科研投入不足、生产基地建设落后、产业链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规范等问题。”刘成美表示,在工程实施中,我省优先选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广阔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扎实推动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品质保持、品牌培育、标识使用等任务落实,使得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以基地建设为例,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全省保护工程项目生产基地面积累计增加12.49万亩,新建成7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黟县香榧速生、早产、高效示范基地1200亩,高标准良种苗木50万株。再以品牌打造为例。通过工程的实施,打造了“旌德灵芝”区域公共品牌、“黄山云乐”企业品牌,“美占香2号”产品品牌,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建设格局。

今年再投入4052万元,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样板

9月8日至9日,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会在铜陵召开,确定将铜陵白姜和长丰草莓等9个农产品纳入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纳入工程给铜陵白姜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已经在着手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工程实施方案,很快就要实施。”陆俊高兴地说。

传统产业发展既要保留历史传承,也要加强创新,以科技助力。9月8日,记者先是来到铜陵市天门镇五峰村,这里百年历史的姜阁依然在使用。按照传统模式,姜农以柴火、土木阁楼和人力来保种繁育。随后记者又来到不远处的安徽铜雀二乔公司,这里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现代科技繁育姜苗,效率和效果显著提升。

“利用保护工程的资金,将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特色品质,推动铜陵白姜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落实完善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鼓励引导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推动铜陵白姜产业规范化发展。”陆俊说。

在淮南,当地的麻黄鸡这次也被纳入保护工程。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玲表示:“通过项目建设着力解决淮南麻黄鸡种源资源的不足、不纯、苗鸡带病问题,解决多年来熟食加工不强这一短板,加快推动淮南麻黄鸡全产业链发展。”

据了解,对今年新入围的9个地标农产品,我省将投入4052万元,为产业发展“强筋壮骨”。

在实施中,我省将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线,以推进绿色食品新兴产业发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高端农业品牌打造、“食安安徽”品牌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纳入保护工程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特色品质保持,强化质量标识和追溯管理,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样板。( 本报记者 史力)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利用保护工程的资金,将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特色品质,推动铜陵白姜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落实完善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鼓励引导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推动铜陵白姜产业规范化发展 [thumb] => [{"url":"\/a\/10001\/202109\/768d5a9a83dcf7fbc02b90cf3126ed69.jpeg","id":"322388"}] [url] => /p/253924.html [all_pv] => 205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2] => Array ( [0] => 白姜 [1] => 铜陵 [2] => 农产品 [3] => 工程 [4] => 品牌 ) ) [menu] => 50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0]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53923.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53923.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31785104 [published] => 1631785104 [pv] => 54 [virtual_pv] => 21 [all_pv] => 54 [title] => 新兴产业渐成支柱 安徽集聚发展新动能 [has_thumb] => 0 [thumb] => [source] => ) [1]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53921.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53921.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31784048 [published] => 1631784048 [pv] => 506 [virtual_pv] => 8 [all_pv] => 506 [title] => 信湖煤矿正式投产 年产绿色优质煤炭资源300万吨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9/d12a7e67dcbbdd778937341a2baaf526.jpeg [source] => ) [2]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53919.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53919.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31783594 [published] => 1631783594 [pv] => 801 [virtual_pv] => 96 [all_pv] => 801 [title] => 省农交会上,副市长应国君推介亳州黄淮白山羊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9/ac915da01a4291d8fcf21424e7bfba64.jpeg [source] => ) [3]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53877.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53877.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31753826 [published] => 1631753826 [pv] => 133 [virtual_pv] => 31 [all_pv] => 133 [title] => 节日怎样吃才放心?我市发布双节消费提醒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9/d0ad768581a4d43ea3b1e48dc6f0297b.png [source] => ) [4] => Array ( [relateid] => [appid] => 1 [pcUrl] => http://www.bozhou.cn/p/253870.html [wapUrl] => http://m.bozhou.cn/p/253870.html [published_timestamp] => 1631753664 [published] => 1631753664 [pv] => 458 [virtual_pv] => 67 [all_pv] => 458 [title] => 厚植文明沃土 盛开文明之花——亳州高新区文明创建工作纪实 [has_thumb] => 1 [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9/bba4487db8356504e13744c00a56228c.jpg [source] => ) ) [article_thumb] => http://www.bozhou.cn/a/10001/202109/768d5a9a83dcf7fbc02b90cf3126ed69.jpeg [galleries] => Array ( ) ) -->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9月7日,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天门村姜农忙着采收白姜。本报通讯员 陈磊 摄

两年累计带动农户16.68万人,促进农民增收4.63亿元

时近中秋,第13届合肥农交会即将开幕。9月15日上午,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内,各个展区都在进行最后的紧张布展。

“我们这次突出宣传霍山黄芽。通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霍山黄芽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六安馆,现场布展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7月15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培训班在北京召开。我省作为2020年保护工程绩效考核优秀代表上台领奖,霍山县政府做“霍山黄芽”典型经验交流。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名茶之一,霍山黄芽2019年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该工程保障了霍山黄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目前经县茶叶协会授权使用霍山黄芽标识的企业和个人已达130多家,有效杜绝了商标侵权行为和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大大提高了霍山黄芽的市场美誉度。”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磊介绍。

同样,2019年砀山酥梨也被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我们加强源头投入品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了酥梨产业的转型升级。”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金海介绍,目前全县市级以上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2020年加工水果65万吨,水果营销收入超55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多万美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部署安排,2019年我省启动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当年有霍山黄芽、砀山酥梨、旌德灵芝等5个农产品入围。”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副站长刘成美介绍,2020年,我省又有合肥龙虾、亳丹皮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保护工程。

刘成美介绍,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以来,全省共投入专项财政资金5347万元,支持11个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生产基地面积累计增加12.49万亩,新建种质资源与良种繁育基地13个,配套仓储冷链设施35个,已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累计带动农户16.68万人,促进农民增收4.63亿元,人均增收2775元。

实施保护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农富农能力

“如果铜陵的朋友这时喊你去玩,千万别去,他可能是喊你刮生姜……”这个在铜陵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侧面说明了白姜在铜陵是多么深入人心。

9月初,铜陵白姜进入大面积收获期。田间地头到处堆放着刚收上来的白姜。有些大户有自己的加工厂,便一车车拉回去,雇几个农民,连天加夜地清洗、刮皮、腌制,成为畅销南北的地方特产。铜陵白姜,又叫“白皮生姜”,因鲜姜呈乳白色至淡黄色而得名。铜陵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我国南方较早栽培生姜的地区之一,又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栽培技艺造就了品质超群的白姜品种,成为目前国内著名的白姜产区。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一项调研显示,2019年白姜种植户平均家庭总收入为80869元,白姜总收入为56470元,白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65.7%,人均白姜收入达到18439元。对于户均耕地较少的农户来说,种植白姜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虽然赫赫有名,但铜陵白姜种植面积始终难以扩大,一般每年在4000到5000亩,产业带动能力有限。据统计,铜陵地区宜种白姜的土地面积约为2万亩,而目前有效种植面积仅为1/4,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在2011年也只有6000多亩。“受制于病害侵扰,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品牌打造不足以及市场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制约,铜陵白姜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陆俊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外地生姜比铜陵白姜成本低、产量高,价格也更加便宜,因此每到收姜季节外地生姜大量进入本地,与铜陵白姜争夺市场,导致铜陵白姜品牌受损,市场销售价格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价,对农户白姜销售收入冲击较大。

“这是地理标志农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非常好但产业发展不足。实施地标农产品保护工程,就是要解决科研投入不足、生产基地建设落后、产业链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规范等问题。”刘成美表示,在工程实施中,我省优先选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广阔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扎实推动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品质保持、品牌培育、标识使用等任务落实,使得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以基地建设为例,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全省保护工程项目生产基地面积累计增加12.49万亩,新建成7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黟县香榧速生、早产、高效示范基地1200亩,高标准良种苗木50万株。再以品牌打造为例。通过工程的实施,打造了“旌德灵芝”区域公共品牌、“黄山云乐”企业品牌,“美占香2号”产品品牌,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建设格局。

今年再投入4052万元,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样板

9月8日至9日,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会在铜陵召开,确定将铜陵白姜和长丰草莓等9个农产品纳入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纳入工程给铜陵白姜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已经在着手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工程实施方案,很快就要实施。”陆俊高兴地说。

传统产业发展既要保留历史传承,也要加强创新,以科技助力。9月8日,记者先是来到铜陵市天门镇五峰村,这里百年历史的姜阁依然在使用。按照传统模式,姜农以柴火、土木阁楼和人力来保种繁育。随后记者又来到不远处的安徽铜雀二乔公司,这里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现代科技繁育姜苗,效率和效果显著提升。

“利用保护工程的资金,将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特色品质,推动铜陵白姜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落实完善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鼓励引导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推动铜陵白姜产业规范化发展。”陆俊说。

在淮南,当地的麻黄鸡这次也被纳入保护工程。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玲表示:“通过项目建设着力解决淮南麻黄鸡种源资源的不足、不纯、苗鸡带病问题,解决多年来熟食加工不强这一短板,加快推动淮南麻黄鸡全产业链发展。”

据了解,对今年新入围的9个地标农产品,我省将投入4052万元,为产业发展“强筋壮骨”。

在实施中,我省将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线,以推进绿色食品新兴产业发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高端农业品牌打造、“食安安徽”品牌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纳入保护工程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特色品质保持,强化质量标识和追溯管理,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样板。( 本报记者 史力)

(责任编辑:张站伟)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