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的常识里,“黎民百姓”就是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们在文学作品里,也常常见到这样的写法。但在远古的时候,它们可不是这个样子,黎民就是黎民,百姓就是百姓,它们各有自己的所指,各有自己的故事。
“黎民”一词要追溯到我们的祖先炎帝、皇帝那儿。相传在炎黄二帝时期,中国的大地上还并存着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等部落。据说在南蛮各部落中,尤以以猛兽为图腾的部落联盟最为强大,他们由九个部落组成,名为“九黎”族,以蚩尤为首领。
“九黎”之地,崇山峻岭沟河湖汊居多,黎人生存艰难。后来,蚩尤就看上了土肥水美的北方黄河流域,于是便率众前来争夺。
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区的是炎帝部落。为了保卫家园,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展开了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失败后的炎帝一路西走,投靠了那里的黄帝部落。黄帝接纳了他们,并与之组成炎黄联盟。
炎黄联盟组称后不久,他们就一起回过头来攻打蚩尤部落。结果这次是蚩尤部落大败。
战败后的蚩尤被黄帝割下头颅,他的九黎部族也沦为了阶下囚,从此过着奴隶一样的生活。这些人也因此被炎黄部落的人成为“黎民”,含有浓厚的蔑视低贱味道。
这以后,炎黄部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部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他们的内部也实行了一些新的社会制度。比如他们当时就有一种制度规定,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有姓氏权。一般来说,姓指的是妇女,氏指的是男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先祖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等。
据《说文解字》说,轩辕随母亲姓,而他的儿子,姓氏则有黄帝指定。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事实。母权开始衰落,父权开始隆兴。
炎黄二帝时期,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首的强大部落联盟。这个联盟约有100多个氏族,各氏族有自己的姓氏。所以,这个统治集团便成为“百姓”。由此可见,“百姓”开始时,是指部落里各氏族首领一起的合称,身份高贵,并非平民。那时能当一个“百姓”,是件非常尊贵和荣耀的事情,而要能当上一个真正的“百姓”,也绝非易事,必得要经过一番的征战苦。
据《尚书》记载,后来的舜时期,曾经强迫黎民们做各种繁重的劳动,为的就是供养“百姓”。《尚书·尧典》记载“平章百姓,百姓照明”,后来的学者解释说,“百姓就是指百官”。汉代的郑玄注曰:“百姓,君臣之父子兄弟。”可见,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姓”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布衣百姓是没有这个资格拥有“姓”的。
不过后来随着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黎民们在一次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慢慢强大了起来。他们中有的人立了战功被封了官,有的经营一些小买卖发家致富起来,过起了上等人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众多的“百姓”则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落魄起来,不再有当初耀武扬威的风光。
于是,渐渐的,“黎民”与“百姓”的区分就不是多么的明显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东周王朝的分崩离析,旧贵族的彻底没落,“黎民”与“百姓”之间曾经的鸿沟进一步地被填平,“黎民百姓”也就慢慢成了人民大众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