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变化,谋发展,话未来。在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工作报告讨论中,党代表们踊跃发言,全面实施“六一战略”,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市党代表曹广领认为,过去五年,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站在新的起点,市委确立了全力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目标定位,这是我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迈向新征程的嘹亮号角,是亳州长期发展的着力点。
“‘六一战略’是我市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市场空间、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将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亳州创造更好的明天。”市党代表张西云说。
市党代表丁锋认为,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皆是为了人民。实施‘六一战略’,是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相信随着‘六一战略’的全面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会更足、幸福感会更强。”
“过去的五年,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让我们企业更有归属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六一战略’,找准企业的定位,实现更好的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来自我市企业界的党代表支涛表示。(记者 汝平)
关键词:一都
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市党代会上,与会党代表纷纷围绕“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结合自身工作发表了看法。
“未来五年,我市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这将对亳州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市党代表、亳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薛冰表示,“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主战场,亳州高新区将以此次党代会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政策创新和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发展定位,勇担目标任务,为实现2025年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持续奋斗。”薛冰表示。
同时,薛冰表示,下一步,亳州高新区将把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对照“六一战略”找不足,精细谋划、压实任务,进一步明确战略发展的高度协同,把目标转化为高新区全体干部群众的工作动力,聚焦问题短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双招双引”,推动中医药制造集群化发展。
高心岩是市党代表、康美中药城接待主管,她认为,“近年来,我市依托中医药、健康养生和旅游资源优势,探索中医药产业、健康服务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每天来亳旅游观摩的人数络绎不绝,市场形势一片向好,这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中医药行业的一分子,我感到十分荣幸。”她表示,此次党代会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她也将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记者 赵琳琳)
关键词:一区
借助大好历史机遇 全力推进集聚区建设
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聚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要坚持“四化”同步,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对接“五个区块链接”,全方位开放合作,聚力打造新阶段皖北地区全面振兴的“一极四区”,高水平推动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围绕这一战略内容,参会党代表倍感振奋,积极建言,他们表示将立足工作岗位,抓好自身建设,用好政策红利,全力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区’建设的提出,立意深、有基础、要求高,我将认真学习领会这一精神,回去后及时贯彻落实。”市党代表、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秀忠表示,未来将更多地跟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和一二线城市,保持密切沟通和对接联系,积极承接文旅项目落户亳州,加快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党代表、涡阳县副县长李良忠表示,市委工作报告从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承载能力、强化“双招双引”、加快项目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方向,涡阳县将结合实际,继续研究吃透中央、省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借助大好历史机遇,促进涡阳县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就提升承载能力,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等方面要求,市党代表、涡阳县发改委主任燕化军表示,要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双招双引”步伐,围绕绿色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新材料、轻工纺织五大主导产业,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全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记者 任雷)
关键词:一基地
拓展长三角市场 建成优质“菜园子”
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聚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参会党代表纷纷表示,将围绕建设高品质种养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长三角销售市场持续发力,全力建成长三角地区优质“菜园子”。
“我们将主动思考、主动融入‘六一战略’,特别是‘一基地’建设。”市党代表、谯城区张店乡党委书记程帅表示,该乡是“蔬菜之乡”,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资源丰富,下一步将主动对接、积极融入长三角,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城市。
“‘一基地’建设的提出,给我们小辛集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市党代表、蒙城县小辛集乡党委书记车小芳表示,将按照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建设高品质种植基地,发展壮大蔬菜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精益诚公司做大做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建成长三角地区优质“菜园子”。
“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让人振奋不已,其中聚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更为我们积极拓展长三角销售市场,着力打造蔬菜生产专业示范村注入强劲动力。”市党代表、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党总支书记刘娟说,该村已注册成立了蒙城县助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西兰花产业发展上与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借助科研单位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西兰花产业科技含量,开展出口原料备案基地认证等工作,逐步完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全力打造蒙城乃至皖北地区蔬菜生产专业示范村。 (记者 任雷)
关键词:一城
共建“华夏酒城” 发挥带动作用
助力白酒企业发展壮大、借助“华夏酒城”建设之力拉动乡村振兴,市党代会上,与会党代表纷纷围绕“华夏酒城”建设发表了真知灼见。
市党代表、谯城区古井镇党委书记王光凯表示,“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的关键时期。此时,我市提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这将对亳州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古井镇的“掌舵人”,王光凯认为,我市白酒企业的龙头在古井镇,古井镇将全力支持古井集团创新发展,不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借助古井集团的发展经验,带动更多小微白酒企业转型升级,让古井镇酒企林立、酒香四溢,全力打造“名酒名镇”。
市党代表王敏是谯城区淝河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她认为,随着“华夏酒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带动白酒原材料生产、销售的同时,还会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俺们淝河种的有8000亩桑果,既能酿酒,又能采摘,这里也能为‘华夏酒城’建设出份力!最重要的是,随着‘华夏酒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将会带动更多外地人来亳投资兴业,其中会有到农村投资的商家,这样一来,乡村振兴的路上又增添了新成员、新动力。”她说。 (记者 刘景侠)
关键词:一市
擦亮“金字招牌” 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市委工作报告提出聚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给出了着力创品牌、着力促融合、着力优服务、着力拓市场‘四个着力’的发展路径,描绘了‘力争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前景。”市党代表张秀忠说,作为文旅人,要不折不扣地创造性落实《报告》中提出的工作和要求,把旅游做精、做美、做好。
张秀忠告诉记者,亳州可立足自身优势,做亮品牌、做优产品、做强产业、做大市场,让美好亳州因文化旅游更加魅力无限。可打包整合古城、古井旅游资源,多做好上更优的产品,做融合发展的业态,继续深化“文化旅游年”活动,让资源活起来、产业火起来,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同时,紧盯长三角城市群和高铁沿线城市客源市场,加大推介力度,让游客没来的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我们将抓住《报告》中提出的深化‘乡村+旅游’,扶持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乡村景点、休闲农庄、农家小院和养生度假村等乡村旅游项目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市党代表王振武表示,他所在的蒙城县立仓镇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将借此契机,充分利用莲藕、荷花、小龙虾等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记者 张珍)
关键词:一中心
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亳州发展空间更广阔
“此次大会确立了‘六一战略’,其中包括聚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明确提出要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市党代表朱丽说,我市坚持生态宜居、产城融合,发挥省际交汇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加快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持续巩固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力争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对亳州的发展意义重大。
朱丽说,亳州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区域中心,是长三角纵深腹地和中西部重要通道,聚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与亳州的阶段性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是高度契合的,为亳州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发展机遇。
在聚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中,市委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确保首创首成。对此,市党代表张志国表示,市委工作报告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目标要求,市文明办将强化文明城市创建顶层设计,攻坚农贸市场、居民小区、交通秩序、服务行业等文明城市创建重点难点,开展调研调度、督查测评、宣传引导,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确保首创收成。 (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