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希望小学的“蝶变”之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脱贫攻坚”+“希望工程”,让贫困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一所希望小学的“蝶变”之路

英语课上,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作业在电脑上就能完成;在学校少年宫里,电子琴房、绘画室、棋艺室、舞蹈室应有尽有……这是记者在位于谯城区古井镇杨楼村的晨野希望小学看到的场景。

明天(10月30日)是希望工程实施32周年纪念日。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完成,希望小学的历史使命已发生转变:从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变成了让他们“上好学”。近日,记者走进晨野希望小学,探寻这所普通的希望小学的“蝶变”之路。

五年级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上英语课

学生们在舞蹈室学习舞蹈

学生在琴房上课

晨野希望小学美丽的校园

这所村小非常“高大上”

校园干净整洁,两栋橙色的教学楼平行而立,写有“乡村少年宫”字样的两层建筑像一座小城堡,一棵挺拔的山楂树伫立在教学楼前,结满了果子。

悦耳的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一窝蜂似地“飞”出了教室,教师怀珍杰拿着课本走下讲台。这位从教30余年的老教师见证了晨野小学的诞生、成长与蜕变。

“这个村叫杨楼村,过去的杨楼小学就在不远处,晨野希望小学建成后,杨楼小学的学生就都到这里来上课了,老师也来了,过去的小学就撤销了。以前跟我一起来的教师大多都退休了,现在只有我和另一名教师还在岗。”怀珍杰向记者介绍着晨野希望小学的前世今生。

谈起过去的教学环境,怀珍杰摆了摆手:“那跟现在没法比。”他说,过去的杨楼小学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占地仅有七八亩,教室低矮、潮湿、光线昏暗,教师们都是民师转正,那时还是“包班”教学,一个人既教语数英,又教音体美。学校没有操场,老师带学生们跑步要到校门外的大路上。

2005年9月1日,杨楼村的村民和杨楼小学的教师们永远忘不了这一天——由香港一家公司捐资200万元建设的晨野希望小学建成投用。这座占地30亩、高标准建设的校园让大家眼前一亮。“教学楼是三层的,以前的村小哪有这样的教学楼,那时候可以说是咱亳州乡村小学里面数得着的了。”回忆起校园建成时的感受,怀珍杰依然很激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近年来,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晨野希望小学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学校建了塑胶操场,古井镇的乡村少年宫也设在了该校,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在学校教学楼二楼,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们正在上英语课,学生们每人一台平板电脑,课堂作业在平板电脑上就能完成。

“班里谁的作业没完成?谁做错了?错在哪里?我通过电子屏或者教师专用平板电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系统可以自动反馈学生学业的对错。”该班英语老师刘盼盼说,使用这样的智慧教学手段授课,老师可以不同维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难点、薄弱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智慧课堂,老师还可以使用云平台调取练习题,播放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容量得到极大扩展。

“孩子们能享受的教学条件和城市没啥区别了。”晨野希望小学校长费自强说,随着希望工程的不断推进,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经从起初改善基础设施转变为补齐农村学校办学短板。

让家长们欣喜的是,学校少年宫还配备了电子琴房、绘画室、棋艺室、舞蹈室等,孩子们不仅平时可以在里面上课,节假日、周末也能在里面进行课外活动。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学校新增教师9名,目前学校有20名教师,其中12名为大学本科学历。自从学校有了音体美专业教师,曾经最让老师们发怵的“小三门”不再是教学痛点,“包班”教学的现象也成为历史。

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过去,晨野希望小学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名,其中一名学生因瘫痪在床,无法到校上课。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学生们在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同时,学校还进行了校内资助,为学生们发放书包、文具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给了学生们很多温暖。如今,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但对贫困学生的关怀没有停止。学校又再一次进行了摸排,统计出20余名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对他们重点关注,及时帮扶。

随着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变化,当地群众,特别是过去一些贫困户的教育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变。

郭翠勤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其丈夫因长期做建筑工,干重活,腰部受伤导致残疾,2017年其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村里为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她成为了村里的护塘员、防火员,2018年顺利脱贫。郭翠勤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晨野小学读五年级,大女儿也曾是这所小学的学生。过去大女儿读小学时成绩不太理想,她就想着让孩子最多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为此当年作为其大女儿老师的费自强总是劝说她“让孩子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虽然自己也吃过没文化的亏,但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想着要供她上完大学得多少钱,初中毕业认识点字就行了。”郭翠勤说,后来发现有国家的政策,孩子上学也花不着啥钱,于是想法有了转变。如今,她的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在合肥一所五年制技校的护理专业学习。

就像在播撒希望的火种,16年间,晨野希望小学已经培养了1400余名学生,其中走出了不少大学生,这所小学给村里带来了光荣和梦想。

“希望之光”点亮梦想

晨野希望小学的发展只是我市希望工程及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我市希望工程硕果累累,点亮了无数梦想与未来。自2000年以来,我市希望工程累计收到捐款2754.68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9268人。

2019年,为更好地帮助受助学生继续求学路,加大对脱贫攻坚工作支持力度,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将“圆梦大学行动”资助标准从2000元/人提高至3000元/人。

2021年,全市累计筹集爱心资金476.4万元,发放希望工程助学金328.5万元,资助困难学生1556人,实现了希望工程募集资金、发放资金、帮扶人数的历史新高。重点帮扶已脱贫建档立卡家庭学子,联合市乡村振兴局摸排统计,全市共有577名已脱贫户子女被本科院校录取。团市委通过发动各县区团组织合力,深挖市青基会资助潜力,对577名高考学子进行兜底资助,确保求学路上“一个不落”。这项工作也受到团中央、团省委多方位的表扬。一套组合拳,让我市打造出了教育扶贫的“亳州名片”。

22岁的陈晴晴去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应聘到晨野希望小学做了一名教师,她曾是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如今,她怀着感恩的心回到母校,母校的变化让她惊喜不已。陈晴晴说,母校永远是每个人放不下的情怀,她从这里走出去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作为曾经的受益者,她有责任为更多的孩子传递希望。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