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蒙城沦陷,被日军占领。半年后,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在丁氏祠堂成立,后转移至蒙城县民众教育馆。“青抗会”以教育馆为阵地,积极宣传和发起抗日救亡活动,点燃了蒙城抗日救亡运动的烽火。
“青抗会”活动旧址——蒙城县民众教育馆
革命遗址故事多
周元路是蒙城县城老城区一条东西主干道,在这条路上分布着明伦堂、圣人殿、藏经阁、文昌阁等古老建筑。与这些历史建筑相比,旁边的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显得“年轻”了许多,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却是蒙城热血青年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保留下来的民众教育馆遗址原是私人祠堂的一部分,后面祠堂、主屋和东西两侧的厢房都被拆除了。”蒙城县文旅体局文物保护中心退休人员路炳烈告诉记者,拆除后的空间现在成了蒙城县历史文化广场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914年12月,蒙城建立通俗教育会,1918年改为民众教育馆。馆址初在文王庙,后迁至文庙明伦堂西侧,与周围的文昌阁等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文化中心。
1938年5月,日军攻陷蒙城,民众教育馆馆内设施被破坏扫荡一空。抗日战争期间,“青抗会”、县属工作团、第十六工作团和民众总动员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组织都曾设在馆内,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现在,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旧址已经成为商铺,一家金店在这里营业。“‘青抗会’对蒙城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比较大,因此它活动过的民众教育馆被后人一直铭记。”路炳烈说,早在1987年,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旧址就被列为蒙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点燃革命的“火种”
据《红色蒙城》文史资料记载,1938年8月,蒙城进步青年邵光受命从延安回到蒙城,很快与李宗仁在徐州创办的“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总部取得联系,在涡河北岸的香山庙小学成立了“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蒙城分团”(简称“青救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动员工作。同年9月,“青救团”进入县城,在南大街李茂修家挂起牌子,开展惩除汉奸、团结抗日的宣传动员工作,得到广大人民与各界开明人士的支持与响应。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更为广泛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在安徽省青年抗敌协会的领导下,在蒙城“青救团”的基础上,1938年11月,“安徽省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在西关丁氏祠堂正式成立,30多位进步青年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决定成立理事会,设组训股、宣传股和总务股。
随着抗日救亡工作的不断深入,“青抗会”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很快由县城发展到农村集镇,双涧、立仓、乐土、三义、板桥集、牛王铺、王集、望疃等集镇先后建立了“青抗会”分会。以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青抗会”会员,到1939年底已经发展到一千多人,经常在县城活动的骨干力量有四十多人。
同时,“青抗会”还在城乡创办了二十多所抗敌小学,教师都是青抗会成员,实行义务教学,经费自筹,课本自编自印,主要以识字和宣传抗日救国为内容,学生有一千五百多人。
为了筹集活动经费,同时便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青抗会”开办了“大同书店”,活动地点转移到民众教育馆。原活动中心丁氏祠堂,后作为“乐有小学”校舍,也就是蒙城师范附属小学的前身,成为蒙城青年进步成长的摇篮。
打不散的“青抗会”
蒙城县民众教育馆建立于1928年,有二十多间房屋,由大门、前门、中大院和后院几个部分组成,内设教学部、生计部、健康部和陈列部,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1938年5月, 日军攻陷蒙城,馆内设施被破坏扫荡一空。日军撤离后,民众教育馆继续开展活动,并成为蒙城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40年,蒙城发生了震惊皖北的“青抗会惨案”,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四位“青抗会”成员被残忍杀害。随后,“青抗会”遭受残酷的镇压并被取缔,但热血青年满怀悲愤激情,先后奔赴苏豫皖革命抗日根据地继续战斗,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历史谱写了一段光辉的篇章。
从成立到被取缔,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抗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扩大了抗日救亡的队伍,点燃了蒙城抗日运动的烽火,恢复了党在国统区的组织活动,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干部,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48年6月,蒙城全境解放后,民众教育馆停办。后来,民众教育馆其他房屋逐渐因损毁被拆除,仅有讲演厅尚存,但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依然承载着沧桑厚重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