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缺口 保需求 扩空间 提质量 我市多方发力严格保护耕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我市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堵、保、扩、提上发力,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前,全市2021年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已分别处置5053亩、16710.24亩,处置率分别为15.7%、50.84%,均超额完成省下达处置率任务目标。

堵缺口。我市通过构建全面、清晰、系统的责任体系,加强耕地保护监管,筑牢耕地保护防线。市、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初步建立9304名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体系,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同时,严格开展耕地“非农化”问题清理排查、耕地卫片监督、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等工作,防治结合,并行发力。

保需求。我市持续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不断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及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针对确需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均严格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落实占补平衡。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我市注重国土空间规划与农业产业化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合理保障设施农业用地。目前,全市已为976个村预留4.47万亩养殖用地,并结合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拟调整设施农业用地9.5万亩。

扩空间。持续加大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向存量中要增量,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缓解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压力。今年以来,全市2021年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已分别处置5053亩、16710.24亩,处置率分别为15.7%、50.84%,均超额完成省下达处置率任务目标。同时,科学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置换和拓展城乡建设发展空间。省政府用地审批权下放以来,我市已审查增减挂钩项目报件13批次、5097亩,开展实地踏勘12批次、4878亩,已批复2个批次、380亩。

提质量。我市坚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等相结合,采取农渔、农旅共作模式,因地制宜实施旱地改造为水田工程,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及耕地质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2019年以来,我市已实施并通过验收旱地改造为水田6304.66亩,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升1.5等,粮食产能增加97.21万公斤。同时,以全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优选8个村庄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突出耕地保护,确保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