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四项机制,引金融活水惠“百乡千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民银行亳州市中心支行深入落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部署,聚焦农村产融良性互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搭建四项机制,促进金融活水普惠“百乡千村”。2021年11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57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58.5%,同比增长13.5%,其中,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471.4亿元、同比增长21.4%,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营造了良好的金融信贷环境。

建立金融支持协同机制,“惠”集各方政策资源

制定《亳州市金融支持“百乡千村”产业振兴十条措施》,聚焦产业主体、产业链条、产业基础、产融对接、产业纾困、产业提质、产权盘活、产融安全、产业升级等方面,明确各部门具体任务职责,明确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等配套保障措施。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开展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提升行动,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主阵地,采取“名单推送”的方式,由农业部门优选324户示范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送基础信息、产业信息、奖补信息、需求信息等“四项清单”,由人民银行交办银行机构限时上门对接。发挥央行政策工具资金撬动引领作用,优先满足乡村产业发展信贷投放需求,承接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直达落地,截至11月末,全市累计落地支农再贷款资金11.4亿元,惠及农业主体4186户,农业主体获贷平均利率5.39%,初步测算可减轻利息负担近2000万元。落地两项直达实体的政策工具资金10.6亿元,撬动优惠信贷投放62.9亿元,服务包括农业主体在内的1.93万户市场主体。

建立金融承载力提升机制,惠达千家农业主体

会同地方农业农村、金融监管、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动涉农银行机构,组建金融支持“百乡千村”推进专班,举办全市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展示交流活动,解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推介农业主体专属信贷产品、分享典型成果案例,邀请农业主体分享借助金融资源发展壮大的经历体会,拉近了政银农各方距离。在交流展示的基础上,集中利用半个月时间,深入各县区开展专场推进和融资对接活动,面向乡镇政府负责同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送理念、送政策、送服务。“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动员县域银行机构,再集中利用1个月时间,全面进村入户、巡回宣讲,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让金融政策普惠百乡千村、传至千家万户,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金融意识和素养。截至11月末,全市累计开展涉农金融政策和产品宣传303次、参与新农主体7107家,实地走访新农主体1560户,发放贷款1.2亿元。

建立新农主体主办银行机制,惠聚金融帮扶力量

印发《亳州市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责任银行名单》,明确了“主办银行分支机构贷款增速高于本行各项贷款增速、主办乡镇范围内新农主体走访对接全覆盖、主办乡镇范围内新农主体‘需贷尽贷’”三项量化目标,实现主办责任可监测、可比较、可考核,引导金融资源深度下沉。将主办银行责任目标、乡镇政府配合义务写入金融帮扶协议,推动88个乡镇政府负责同志与88家主办责任银行机构负责人签订书面协议,促进银行与基层政府和农业主体,建立常态化的对接帮扶关系,推动金融资源成为驱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11月末,各主办行主办乡镇网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高于各项贷款5.8个百分点。

建立信贷支农创新服务机制,惠及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从产业主体、产业链条、产权权能等维度,精准创新农业主体融资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服务农业主体灵活办贷。紧抓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窗口期,推广“一次授信、随借随还”的信用贷款模式,11月末,全市向农业主体发放的“随借随还”贷款余额256.2亿元、惠及18.9万户,提升了农业主体贷款便利度和供需匹配度。二是创新农业产业链融资促进多链合一。依托粮食、中药材等产业,借助大数据技术,创新推广“金农信e链”融资平台,在线提供农产品存货、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订单融资等产业链信贷解决方案,11月末,“金农信e链”平台纳入47家核心企业和6家仓储企业,为上下游515家小微主体提供贷款10.1亿元。三是创新产权融资赋能产业振兴。加大农地抵押、动产质押等产权融资业务推广力度,积极盘活农业财产权能,11月末,全市累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4.92亿元,惠及农业主体4215户,投放仓单质押贷款7.6亿元、惠及特色产业主体471户,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信贷资金保障。

通讯员:张振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