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寻 一路感动 一路成长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探访亳州红色印记”系列报道采访感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今年3月份起,亳州晚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访亳州红色印记”大型系列报道,探访铭刻在亳州历史上的那些红色印记,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整个采访活动历时9个多月,累计发稿50篇,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一路追寻,一路感动,一路成长。记者们在采写红色印记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在本次采访活动结束之际,他们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我们铭记着,先烈就永远活着

记得在上小学时,老师告诉我们,操场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对于老师的话,我深信不疑。此后,每每看到五星红旗,心中都是充满敬畏。

何其有幸,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2021年,我参加了“探寻亳州红色印记”的采访,在亳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寻老兵、探旧址、听故事……用脚步丈量先辈的足迹,用心体悟先辈们的革命情怀。我从没有这样深刻地体会到——红旗,真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为了挖掘亳州第一位共产党员魏季高的故事,在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涡阳老城,我一步一步踏过一条条老街、抚摸一个个老旧建筑,让党史文献中先辈的革命故事得到实地印证;辗转联系到魏老子孙,我听到了很多书上不曾记载的事迹,魏老的高大形象和人格魅力愈发充盈;亳州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员王崇典,在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年仅25岁,其弟弟的外孙女李新兴告诉我,作为南京雨花台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之一,她长期弘扬和传播着英烈事迹;在利辛县城北镇刘染村,75岁的江国志老人,44年守护25位烈士英魂,他说,他是一名军人,对烈士的事迹更有体会。只要还能动,他就要坚持到最后,一直陪伴着烈士们。

走访中,听到一个故事,一位烈士后人,第一次来到皖北烈士陵园,看到陵园广场的柱子上,刻着自己父亲的名字,他立刻抱着柱子大哭,说:“没想到在这么远的地方,还有这么多人记着我父亲。”在走访中,虽然很多当地居民对过去发生的革命故事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听说之后,无不啧啧称赞,为此感到骄傲。

我想,很多先烈决定去赴死的那一刻,也许会想象到后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会想象到过上幸福生活的后人们……想到这些,先烈们应该是无比骄傲与幸福的,那一刻,便成永远。记着、永远地记着先烈,是应该铭刻在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信念。因为,我们记着先烈,先烈就永远活着! (记者 路振杰)

寻访“红色印记” 讲好“红色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亳州晚报推出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访亳州红色印记”栏目,作为一名记者,有幸参与到这次大型采访活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每次寻访活动,都带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希望能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革命精神。

一座座红色遗址得到保护。蒙城县漆园街道十里井村的黄庄曾经发生过“黄沟阻击战”,留下一间间弹痕累累的土坯房。《发生在小村庄的一场激烈阻击战》报道发出后,原本寂寂无名的小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村,土坯房挂上了“保护牌”,得到妥善保护。《打入敌人“编辑部”的地下党员》讲述了共产党员马敦五的革命事迹,报道发出后,马敦五居住的老房子引起相关部门注意,进行了实地考察,下一步将对房屋采取保护措施。

一段段红色故事得以流传。1949年1月18日,中共宿蒙县委、宿蒙县人民政府在驻地坛城区李郢孜(今坛城镇李营村)隆重召开“宿蒙县支援淮海战役庆功表模大会”。但记者前去实地走访时,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很多村民都表示未曾听说过这段故事。经过大量走访,记者终于找到了表彰大会发生的地点,为这次寻访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李营村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红色故事。采访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出现。

一位位革命人物得以呈现。在整个寻访活动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是寻找抗美援朝英雄方新。关于方新的资料大多来源于网上,但当记者按照网上的地址来到方新老家时,无论是村干部、上了年纪的村民,还是蒙城县相关部门,都不知道方新其人。作为抗美援朝“二级英雄、一等功臣”,方新去哪儿了呢?在蒙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蒙城县党史办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方新的家人。通过挖掘方新的故事,亳州的红色底蕴更加深厚,必将感动无数的后人。

虽然这次采访活动挖掘了不少有价值的革命先烈和红色故事,但我也深知,相对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这些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们这样的烈士和英雄,才有了新中国和现在的幸福生活。(记者 李鹏)

“身临其境”学党史 “红色故事”润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走访了谯城区的多处革命遗址,行走在热血浸透的红色土壤上,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革命遗迹,一桩桩生动故事……追寻一路,感动一路。

曾作为淮海战役大后方,安葬200多名战士的谯城区牛集镇安溜村;曾作为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的“姜公馆”;曾作为中共亳县工委地下党员联络站的谯城区古井镇张集小学……红色历史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这些革命遗址都铭记了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红色足迹”的报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我来到蒙城县、利辛县采访了十余个党史事件纪念地,今年有幸走访了谯城区的红色遗址,聆听了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再次收获了满满感动。

在采访中,听着革命先烈的后人讲述那段历史,老一辈革命先烈所走过的红色足迹,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重现。然而身临其境地聆听,与看书本、电影完全不同,这些历史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我的脚下,英雄的后人就在我的身边。我将所听、所见都一一记录下来,刊发出去,希望这份感动能传递给更多人。

红色遗迹是学习党史鲜活的“教材”,生活在安定和谐与幸福的当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家乡这片热土上,曾撼动人心的热血历史和无畏付出的英雄故事。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它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那些红色历史、那些历史中的红色人物,都铭记在了我的心间。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这次采访让我更加坚定了红色信念,也历练了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者 曾莹莹)

学好身边党史 汲取精神滋养

红色遗迹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保留下来的具有红色革命教育意义的遗址,是民族精神的凝练和体现。在建党百年之际,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走访了一个又一个红色遗迹,聆听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被来自于身边的革命故事感动着。

在谯城区牛集镇大杨庄,关于杨西三烈士的事迹仍在这个淳朴的村庄里口口相传。74年前,因恶霸地主告密,共产党员杨西三在掩护地下工作者转移后被捕,受尽酷刑也不愿意透露半分关于党的机密,最终被国民党政府残忍活埋,英勇就义。

“我是共产党员”彰显共产党人忘我奉献的坚定信念。100年来,千万名像杨西三一样的英烈,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用鲜血印证了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以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慷慨捐躯、舍生取义,使我党从弱小走向强大,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除此之外,曾经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的转家大院;见证着270多位烈士为亳城首次解放捐躯的五里庙烈士陵园;沉重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的芦家庙战斗遗址……在走访红色遗迹的过程中,一个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浸透着烈士鲜血的革命遗迹和革命故事,直击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热泪盈眶,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这个词语的真谛,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记者而骄傲。

一处处传承着红色基因的旧址、一件件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文物、一个个彰显着初心的红色故事,不仅铭记着我市的光辉历史,更让人深深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就在身边。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立足我市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充分挖掘整合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和红色故事,把红色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让更多人汲取精神滋养。(记者 李锦文)

探访红色遗迹 感悟峥嵘岁月

在“探访亳州红色印记”报道过程中,我先后走访了涡阳县曹市镇牛氏宗祠、刘楼烈士墓群、义门镇雪枫井、青疃镇曹圩子战壕等处。战争年代的硝烟早已退去,但革命先辈们当年浴血奋战、英勇斗争的战场遗址却穿越历史留存至今,仿佛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诉说着那一段段艰辛的抗战故事。

采访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遗址是曹市镇牛氏宗祠,这里曾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去采访的时候正值三月,宗祠门前的田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跟着春风摇曳,一片春意盎然。1939年,彭雪枫率支队主力进军淮上,开辟了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路以西怀远、凤台、蒙城、宿南之广大地区。8月下旬,游击支队领导机关由淮上返回涡北曹市集,支队党政军委员会及豫皖边区党委决定在此召开支队第一次党代会。站在祠堂门前,听着附近的老人诉说着昔日的往事,仿佛当年那些斗志昂扬的画面都历历在目。

通过探寻革命战场遗址,我切身体会到了当年艰辛的抗战历程。我深信,红色的历史不会因年代远去而消失,也不会因时代的沧桑而被遗忘。同时,也希望以后每年都可以去走访一些历史革命遗迹,永远铭记当年战士们的精神,珍惜当下生活。(记者 刘心珠)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