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茨淮新河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蒙城县召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12月27日,纪念茨淮新河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蒙城县召开,以进一步挖掘、梳理茨淮新河劳动文化、开河精神、时代内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汇聚智慧力量。

茨淮新河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治理淮河的一项骨干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凝聚了亳州、阜阳、淮南、蚌埠等人民的共同心血和汗水。茨淮新河的建成投入运行以来,累计分洪排涝322亿立方米,防灾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亿元,在抵抗洪涝和干旱灾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2020年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规划建设省级茨淮新河纪念馆》的提案,反映了沿茨淮新河四个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提案由亳州市政府主办,截至目前,共召开茨淮新河开挖人员座谈会310场次,参加人员25569人,征集老物件1030件,为茨淮新河纪念馆建设奠定了基础。

学术研讨会由蒙城县主办,水利部淮河委员会、省水利厅、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进行学术指导。“要传承好茨淮新河文化”“要把治淮精神用于皖北振兴”“要做好纪念馆建设规划”……在主旨研讨中,来自省内的8位专家学者围绕茨淮新河建设过程、时代价值、茨淮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发言,共同为蒙城县建设好省级茨淮新河纪念馆献计出力。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前往蒙城博物馆,共同观看了纪念茨淮新河建设50周年主题书法展,一幅幅书法作品热情讴歌了开挖茨淮新河、造福人类社会的创举,以及百万河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精神。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