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指引下,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更丰富、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日益凸显。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共筑文化发展高地”,积极“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统一,加强长三角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落实党中央及省委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对标对表,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
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近500万人,全社会公共文化需求总量庞大。面对庞大的服务人群以及多样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我市人均文化事业费、每万人场馆建筑面积、人均文献购置费等多项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明显落后于江浙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一要树立赶超意识。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机遇,立足我市“六一战略”发展定位,加快推进“省级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公共文化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活力和支撑力。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责任,按照《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精神要求,积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各项配套资金,建立公共文化政府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的财政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保障能力和水平。三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为依据,按照国家及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实施标准要求,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设施达标升级,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可衡量、可考核、可监督的服务指标。
二、坚持均等可及,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保障不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一要科学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根据服务人口数量以及服务群体差异,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站点,加快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不断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城市书屋、全民阅读示范点、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打造“15分钟文化品质生活圈”,让人民群众都享受到方便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二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发展县、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加快构建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利用重大活动、节会和农闲时节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三要重点保障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针对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同的文化需求,要不断加大特殊群体公共文化供给力度,努力提供与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完善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场地设施,不断提高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坚持效能提升,努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有更加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美好的文化活动以及更加美好的文化创造。一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创新。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力度,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二要推进公共文化共建共享。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积极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加快各种文化资源整合,不断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三要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不断将“智慧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智慧城市体系建设发展,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智慧升级。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加快形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为精准化、多样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技术平台支撑。
四、坚持地域特色,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跨界融合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亳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老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三曹文化、古井酒文化、明清商业文化等多个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一要发挥地域传统文化优势。要综合运用新媒体网络电视广播等手段,积极宣传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亳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紧紧围绕读书、唱歌、戏曲、舞蹈等文化主题,全面优化配置舞台、展览厅、文化广场、广播电视等各种文化载体,打造社区文化节、校园文化节,鼓励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积极打造具有亳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三要加快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主动将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及时推出“公共文化体验之旅”旅游线路,倾力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地及全域旅游目的地,加强精品线路整合和旅游商品开发,加快推进中华医药博览园、陈抟文化小镇、古井白酒文化特色小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本文为2021年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视阈下亳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编号A202103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