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人不闲 田管忙起来
村民正在除草
深冬时节,传统农事已经结束。然而,冬闲人不闲,勤劳的人们已经开始在田间劳作,只为来年有一个好收成。
在谯城区颜集镇,青青的麦苗间“点缀”着一块块裸露的土地,这些土地或平平整整,或沟垄整齐。原来,这些沟垄里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中药材,而那些平整的土地,则是预留的来年套种春季作物地块。
“今天天气好,在家闲着也没事。趁现在杂草刚开始露尖,还没有扎下根,我和老伴一起来白芍地里除草。田管早行动,就会事半功倍。”颜集镇郭桥村农民丁成超说,这样到春天的时候,田间杂草就会少了许多。现在除一遍草就是松一遍土,还会起到保墒的作用,地里的农作物也会更加抗冻。
2021年,丁成超种植的3亩牡丹卖了40000元,收过牡丹之后又种上了白芍。白芍是四年生药材,前两年可以套种。他准备套种朝天椒,预计每亩可以增加收入5000多元,还不影响白芍生长。“只要勤劳肯干,种地效益就不会差。”丁成超说。
在丁成超旁边的地块里,丁成全在忙着翻地。“我这一块地是玉米茬,明年一开春我就准备栽种朝天椒。现在把地翻一下,土质就会变得松软,栽种的朝天椒根就会长得更好。”丁成全说。
田管行动早,人勤地生“金”。颜集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指导技术,动员群众提前行动为明年田管做足准备,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杨维全 记者 李鹏 文/图)
花菜大又圆 生活比蜜甜
李小娟种植的花菜
“今年的花菜长势特别好,销路也不愁。看着这些‘劳动成果’,俺心里可踏实了,生活越过越好了。”近日,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菜农李小娟家的蔬菜大棚里,有机花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李小娟正在采摘成熟的花菜。
“花菜产量高,储存周期长,价格稳定,市场前景好。今年雨水充沛,花菜长势喜人,每亩产量2000公斤以上。”李小娟说,她家的2亩花菜开始销售了,赶上了好行情,之前每公斤2元左右,现在涨到了每公斤5元。
“这一颗花菜现在就可以卖到10多块钱,我家这13亩花菜,按照目前的行情应该可以收入10万元以上,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好多倍。”在谯城区立德镇杨成光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杨成光介绍,他种植的不仅有花菜,还有白菜和芹菜等蔬菜,主要销往亳州周边地区和浙江、福建等地。
“冬季已经到来,气温不断下降,花菜要及时抢收完毕,以防天气骤冷受冻。”杨成光介绍,今年蔬菜种植赶上了好年景,不少蔬菜价格快赶上猪肉的价格,菜农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谯城区立德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引导帮助农户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通过“合作社(农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周玉海 记者 李鹏 文/图)
大棚种茼蒿 农民鼓腰包
杨淑玲正在收割茼蒿
亳州新闻网讯 时下正是茼蒿大量上市的季节,市场需求量大。在谯城区五马镇五马村大于庄村民组茼蒿种植大棚里,一簇簇的茼蒿颜色翠绿、叶片饱满,长势喜人。
“俺这两大棚茼蒿,每年能种植两到三茬,按市场价每公斤6元来算,一年算下来种植茼蒿就有两万块的收入,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啦!”村民杨淑玲高兴地说,茼蒿易栽培、生长快、周期短、好管理,而且茼蒿风味独特,备受市民欢迎,所以她才选择种植茼蒿。
“种植茼蒿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蔬菜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生长20天左右的时候就要及时揭棚放风降温,避免大棚内温度湿度过高出现风干苗。但放风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茼蒿的杆部不够硬实,影响口感。”说起茼蒿的种植技巧,杨淑玲滔滔不绝。
五马村党支部书记宁晓慧介绍,大于庄村民组260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种植了反季蔬菜,光蔬菜大棚就有50座,品种多产量大,又赶上今年的好行情。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将大于庄种植散户集中起来,采用“村社合一”的模式,注册一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种植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五马镇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开发,本着“扩规模、强基地、突特色”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韩宇 记者 李鹏 文/图)
订单养肉兔 走上致富路
宋小春养殖的肉兔
亳州新闻网讯 走进谯城区古城镇后许村宋小春肉兔养殖场,硬化的地面一尘不染,一排排现代化兔笼整齐地搭建在发酵床上。“我这是标准化养殖,既环保又卫生。”宋小春介绍说,他养的都是伊普吕肉兔,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出肉率高。
2020年初,宋小春被聘到后许村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乡村要振兴,就要有产业支撑。”于是,宋小春自费到河南一家伊普吕肉兔养殖基地学习养殖技术。两个月后,他带着和基地签订的保底回收合同回到村里,利用闲置土地,投资20余万元,搭建了4000平方米的肉兔养殖棚,引进300余只伊普吕种兔,并成立了宋小春养殖合作社。
经过一年多的悉心饲养繁育,宋小春的肉兔发展到了1800多只。“按合同价算,20余万元的纯收入攥手心里了。”宋小春信心满满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又是一名村干部,只有做得更好更强,才能有号召力。
看到宋小春养殖肉兔效益非常好,收入又有保障,其他村民纷纷预订了宋小春的种兔。宋小春说,他准备按合同完成任务后,把剩余的肉兔全部留作种兔,和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合同,并把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村民,让他们既放心又安心地搞养殖。
近年来,古城镇以党建为引领,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古城镇已发展养牛、羊、兔等特色养殖场40家,年经济收益达600万元以上,带动200余名农民就业。(杨中勤 记者 李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