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街灯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发现,往日灯火通明的街灯,弱了很多,但也不影响正常出行。突然反思,我们过了很久惬意的日子,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我们竟然忘记了节俭,这个我们世代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回首过去,中国人的生活,大多都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我们那一代人,就在老辈人节俭的唠叨中出生,在节俭熏陶中长大。

随着政策变化,经济提升,许多人一度飘了,奢靡之风盛行,攀比超越了能力。

疫情暴发,封城带来的后果是生意难做,入不敷出。而此时的国家承担了所有中国人,治疗预防等等一切跟疫情有关的所有费用。从2020年初到现在,还没有截止,没有一个中国人为检查治疗新冠病毒的费用发愁过。

在财富与健康面前,人们选择了健康,想起了节俭,懂得了珍惜。附近有一家面馆,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疫情那年租的店面,疫情来了,封城防疫,等了大半年终于开张了。为了促销,一碗面条5元钱,外加一份酸汤鸡蛋。每每路过,透过橱窗看到店内人不多。点两样小菜一瓶酒,三两个人图着喝小酒聊天说话。我进去点了一碗面条,味道不错。

再去是几个月后,面条上桌,仍然是赠送一份酸汤鸡蛋。我调侃道,这活动还没结束啊!

老板低声细语说,挣不挣钱的无所谓,图我们两口不吃闲饭就好,每天有个事干,权当锻炼身体了。

记得疫情解封后的骑行途中,遇到一位年长的婆婆,紧紧地抱着一捆干枯树枝慢慢行走。婆婆衣着虽普通,但干净利落,举手拢了拢满头白发,告诉我,看着满地掉落的树枝,扔了可惜,我也没有追问她捡这些树枝做什么,现在都不烧地锅了。

如果我母亲还健在,也跟眼前的婆婆年龄相仿。想起母亲生前,总是舍不得倒掉吃剩的饭菜,破旧的废纸,废纸箱子,更是仔细地收好,积攒多了,卖给走街串巷收废品的。哪怕是积攒了半年,才卖到几块钱,仍然不会改变她积攒废品的习惯。她们可能不知道居安思危这个成语,但是节俭已深深地刻在她们的骨子里。但凡遇事,第一反应永远都是省钱节俭。穷家富路,是她们的做事标准。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是她们一生的铭记。

就像是疫情过后,许多人跟我一样,很多时候不用戴口罩,但是都会在家里存放一些,以备不时之需。这个习惯,会有意识地铭刻在脑海里,伴随我们余生。每一代人习惯的背后,都有令人心痛的伤痕。

路旁的菜园里,有农夫闷着头在慢慢地、缓缓地、静静地拔着杂草,不紧不慢,把活计做成了养生的疏理清修。

看着那个画面,想起庄子的一句话:“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夜晚的街道,灯光弱了,浮躁的心似乎也平静了许多。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