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里轶事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书宏

蒙城,庄子故里,古称漆园。在我国历史上,庄子不但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宋神宗年间,宰相王安石来蒙观风问俗,所写的“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诗句,盛赞了蒙城民间淳厚的风气。今蒙城尚存漆园街,虽然姓庄的人不是很多了,但城南还有庄周乡,涡北有漆园镇,蒙城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濮水垂钓拒楚王”、“养牛习俗代代传”等别有风趣的民间故事。

濮水垂钓拒楚王

濮水,即今蒙城南十余公里的芡河,芡河北岸有个吕望集。相传,姜子牙曾在濮水边钓鱼。七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庄子仰慕前贤,亦常来此地垂钓。

一天,庄子聚精会神地坐在岸柳下垂钓。身后不知什么时候走来两个峨冠博带的大人物,他没有察觉。

“老夫子,打扰你了。我俩是楚威王的钦差,奉命前来,恭迎你进王都总揆国务,请上车吧。”豪华的马车就停在岸上路边。

庄子头也不回,继续钓鱼,只听他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我听说咱们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多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毕恭毕敬地把他的尸骨用好布包上,藏在盖有丝巾的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去,丢下遗骨贵于庙堂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自由地摇尾游弋?”

两位大臣说:“当然愿意在泥水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喽!”

庄子郑重地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二位回都城去吧!因为我要像在泥水中的龟那样逍遥地度过残生。”

这件事出自《庄子·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即此。为纪念乡贤庄子濮水之钓,吕望人民建了“双公庙”(姜子牙、庄周),并在濮水岸边留下二公钓鱼台等胜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分别为二公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经商、拜谒者和钓鱼爱好者,齐聚吕望集上、钓鱼台前,热闹非常。今二公庙、二公钓鱼台尚存,节假日垂钓者,络绎不绝。

    养牛习俗代代传

王安石写下“民有庄周后世风”之句。这“民有庄周后世风”就包含了庄子爱牛和倡导人民养牛之意。现在,蒙城是中国第一养牛大县,是与庄子倡导养牛有渊源关系的。在庄子的著作里,有庄子“喻牛辞相”、“庖丁解牛”、“百里奚养牛”等十余处谈到牛。写牛,构成了他哲学思想顺应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身处底层,居于陋巷,十分了解民情。相传,庄子30岁左右,做当地漆园吏时,拜访老人学到了为官一方,要想为老百姓造福,必须推行养牛的道理,悟出了至今流传蒙城民间的“老黄牛,人之友,相依存,数千秋”的丰富含义,大力倡导老百姓养牛。他在《庄子·养生主篇》里还记载一位一口刀使用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老厨师庖丁,描述庖丁解牛的绝技。由于庄子抓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养牛这个“牛鼻子”(后世称道为“牛鼻子老道”,缘于此),在优哉游哉之中,解决了农民衣食住行问题,成了他无为而治的典型事例。庄子倡导养牛两千多年来,蒙城人民对乡贤庄子怀着深厚的感情,在养牛和用牛耕田的劳动中,培育了勤劳、善良、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品性和淳朴的民风。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