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香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4年,我的家庭被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授予了安徽省“书香之家”的称号,想想获得这样的一个宝贵的荣誉,与我们家世代相传的读书的好家风是分不开的。

我读书是从儿时开始的,刚刚识字,我就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遇到看不懂的字,一个个查字典看,庆幸的是家里有浓厚的读书氛围,藏书更是可以用小型图书馆来形容,光是书柜都好几排。

先是看可爱的小人书,然后慢慢转向看民间故事和人物传记,再转向中国古典名著,别的小孩都喜欢出去疯,出去玩耍,而我都是呆在家里静静地与书为伴。

酷爱读书的我,不甘于只是看书,大概6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提笔写诗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没事就钻到图书馆一整天不肯回来,把周围认识的人家里的藏书都借来看,看到一本好书,可以不吃不喝一整天,一直在看,看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仿佛与书中人物的命运交融一起。

我上小学时期,父亲就打开了他的一箱又一箱的宝贵图书给我看,像是打开了《一千零一夜》里面阿里巴巴的宝藏的一扇大门。从此我的人生开始有了灯塔,不再在泥泞中前行,不再走弯曲的小路。

记得有天父亲给我买了毛笔,要求我写几幅字,一副是“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副是 “闻鸡起舞”还有一幅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帮我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给我以莫忘读书的警示。

母亲也特别支持我读书,培养我读书的好习惯。她到处利用关系,帮我借到喜欢的书籍,丰富我的课余生活,每年我过生日,妈妈都会送给我几本书,从来没有像其他母亲那样,给孩子买玩具或者是漂亮的裙子等,记得有一年我生日,妈妈送了我三本精装的书籍,一本是《茶花女》,另外两本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集》及《世界著名诗歌选》,我当时的心情只能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了。其中《茶花女》一书还配有嘉宝美丽大气的剧照,这种精装版比普通版贵了几十元,在我看来,都已经是奢侈品了。我只用了三天就看完了,看到了普希金的名作《茨冈》《叶普盖尼.奥涅金》,契科夫的名著《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为书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泪流满面。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开始不断在写作的道路上前进,不时有些作品在报刊上发表,积累了许多作品以后,我鼓起勇气,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作品集—《心中的大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目标。这本书虽然材质平平,但也是我的多年心血所得,虽然只是在周围掀起了一点点小小的波浪,也让我心欣喜。

王慧在为自己的新书《心中的大树》读者见面会上为读者签名。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微信里面的文章大部分人也只是看一个标题,抖音那数以亿计的小视频,大部分也都是刷了3秒就换,又有谁下定决心去认认真真地去读一本书,是时间不够用,还是心不够用?

而我们这样的作者,就是在这个一个边缘的角落里站了起来,用固执坚定的眼神,提醒着人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放下心中的压力和浮躁,好像练习书法那样,静下心来,也完完全全读完一本书,读完以后,你会感觉你的人生都上了一个层次,一个小台阶。

因为书籍带给你的是远古的宁静和安详,是任何其他快节奏又刺激的娱乐方式所不能给予你的。小时候看各种童话故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总是,一个老爷爷或者老奶奶戴着老花镜,旁边的壁炉“噼里啪啦”地响着,发出金色温暖的光芒,老爷爷微笑着,翻开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书里面那些仙女了,宝藏了,还有美妙的森林了,都会跃然纸上,那个温馨美好的画面定格在年幼的我的心里,那时我就暗暗许下愿望,我也要写这样一本神奇的书。

那时写东西都是靠笔,也不知道在哪里投稿,我就那样写啊写,在这样一个闭塞的偏远小城里面,也没有投稿的地址,更没有电脑,但是在报纸上,那些铅字上面印上自己的名字,一直是儿时的梦想。

王慧在担任歌颂“大学生回乡创业”题材剧作者的微电影《美丽的抉择》开机仪式上的留影(该电影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微电影展播最佳故事片奖)。

写作的路上,有苦也有甜,我的同龄人暑假的时候都是三三两两,一块骑自行车出去逛悠,还有的去郊外玩耍,我却顶着酷暑,在地上铺了一个凉席,支起了一个小书桌,趴在那里抄书中的好词句,另外自己也尝试在写一些作品,抄到手指上磨得起了茧子,一个暑假过去,我都抄了几大本好的词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才有了今天这样不怎么样的写作水平。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为了爱好放弃自己很多“快乐”的煎熬时间,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这样的人我还是觉得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速成,一种侥幸,“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浮躁的快节奏的社会,很难再出现那种沉淀下来,慢慢写作的作者,更多的是机器一般的速成流水线上的作者,不管他们获得多少虚名,依旧是失去了写作的真谛。

我庆幸自己从那个只有笔墨,没有电脑,只有刻苦学习,没有速成班的年代出生,并一路走来,如果没有那些艰苦的磨练,也许现在的人,也成为速成流水线的一分子。

也许你说我的作品太文艺,也许你说我的作品有点犀利,但是都是真情流露,都是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的折射。“细微之处见真情”,但是一片醇纯的情感和真心,敢将青春和人生都写在纸上,描绘这个伟大时代的不凡画卷,纪录那些为了实现百年梦想奔走追梦的,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最可爱的追梦人!(作者:王慧 )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