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为生活赋彩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南齐画家兼理论家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中论及“绘画六法”,其中一条是随类赋彩,大意是说依据作品的不同属性和类别进行着色。事实上,无论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还是现实中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赋彩。

赋彩,着色之意。为生活赋彩,即是为生活添加颜色,使之更加可人。尤其是在当下疫情防控,封闭管理的城市中,为生活赋彩显得格外重要,而音乐,确实能为生活赋彩添上浓重一笔。

行走校园,原本应该歌声悠扬,处处飘落着五彩的音符,竟因为疫情反弹,变得冷冷清清。学生宿舍实行封闭管理,只能在规定的用餐时间,每间宿舍只许一人外出为大家购餐,而且不许在食堂就餐。

封闭管理之下,方知生活除了网络,也离不开音乐,它可以为生活赋彩。于是,在百无聊赖之中,同学们开始居家养生,享受“艺境”。有的同学推出原创音乐作品,有的同学办起跨年“云”歌会。

我们宿舍更是热闹,一位古筝演奏硕士,一位古埙演奏硕士,由于疫情防控管理,教学楼封闭、公寓封闭,只能将乐器带回宿舍。由于担心打扰到其他同学,演奏古筝的同学不能练习演奏技巧,只能频繁练习手指的指法和记忆力。他把一些衣物盖到半边琴弦上,使得古筝发出的声音十分弱小,手指勾住琴弦,一遍遍练习,不断重复。尽管如此,我在宿舍读书写作时还是会觉得有嘈杂的声音,室友为了照顾到我,只好把古筝搬到宿舍走廊的角落里练习。走廊尽头是一间浴室,浴室旁有处逼仄的角落,室友便把古筝挪到角落里,在一盏台灯的灯光下,继续练习。

就在那一刻,我亲眼看到什么是对专业和音乐的热爱,也更深深觉得,音乐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新年第二天的下午,我到食堂购餐,正在排队时突然听到一段明快的旋律。目光穿过层层人群看去,原来是作曲家陈大明教授。陈老师手里拎着买好的饭,临时坐在一个矮凳子上聆听手机里的音乐。之前听到他与人攀谈,说“音乐作品还是得用管弦乐队演奏,简易制作不行”,料想应该是他创作的抗击疫情主题歌曲。身旁的学生穿梭而过,而陈老师毫不分神,依然将耳朵凑近手机,听着他的作品。那一幕,我望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心里对陈老师充满了敬佩。

本科毕业那年,我在学校边工作边考研。一日清晨到知明湖畔散步,听到悠扬的口风琴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学校两位教授在一起演奏。二人之中并没有一位专业是学习音乐的,却在工作之余对音乐情有独钟,令我这种所谓“专业”学音乐者汗颜。

或许音乐就是如此,不设置任何附加条件,人人都可以聆听,沉浸式欣赏,也能从其中获得心灵净化和压力的释放,为忙碌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缤纷的色彩。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