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改出增产增收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我市自2019年实施全省首个“旱改水”项目以来,因地制宜实施并验收“旱改水”项目,目前全市“旱改水”农田已达1.54万亩,昔日“无雨就旱、靠天吃饭”的旱地,如今已变成“旱涝保收、生机盎然”的良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围绕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目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工作,积极实施“旱改水”项目,对农村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耕地质量,也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变了周边小气候,在皖北打造了“小江南”风景,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据介绍,通过农渔共作模式实施“旱改水”,不撒化肥、不施农药,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可提升1.1等,粮食产能增加169.3万公斤;通过互换、转包等土地流转形式,让分散地块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可提升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吸引农业企业、养殖大户流转土地“筑巢”创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优先在脱贫村、脱贫户承包地实施稻虾、藕虾共作“旱改水”项目,亩均收益超6000元,并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带动村民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我市依托稻虾共作、藕虾共作等“旱改水”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吸引了野生飞禽聚集栖息,带动了乡村旅游。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立仓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和“岳坊万亩荷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水乡立仓”“万亩荷塘”的美景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入探索推进‘旱改水’项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并充分发挥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以‘旱改水’为抓手,以点带面,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拓展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