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措并举筑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昨日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我市在农村道路建设、管护、治超、路政等多方面着力,筑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在农村道路新建项目的安防设施上,我市采取“四同时”的方式组织实施,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通过实施农村道路“五小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养护工程设置和完善安防设施,逐步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2021年全市实施农村道路安防工程183.9公里,完成市道交联排查隐患整治101处,“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农村道路安防工程800余公里,农村道路安全通行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管理维护,从2018年起,我市开始逐步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路政体系,设置了县乡两级路长办公室,明确由县乡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路长,负责研究解决农村道路管理养护问题。全市共招募1200余名乡村道路专管员,专门负责道路日常巡查、安全隐患排查、法律法规宣传、违法行为劝阻、应急事件处置等工作。

针对部分超载车辆绕行农村道路的现象,我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公安交警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下,采取布设科技治超卡点、设置限高限宽设施,实行流动治超和固定治超相结合等方式,有效保护农村道路桥梁通行安全。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村道路科技治超卡点7处,全部接入全省治超信息系统,并与公安交警部门联网,形成了“一超四罚”联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路政管理,我市还结合农村公路路长制和乡村道路专管员,建立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指导乡村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明确保护道路及附属设施的相关内容,探索通过民事赔偿保护路产路权,建立适应本地情况的农村道路路政管理模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