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聚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在过去的一年,我市加快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汲取先进理念,在招商、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互动日益密切,在共同致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亳州市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春节前夕,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班加工运往长三角地区的蔬菜
“菜园子”无缝对接“菜篮子”
分拣、清洗、冷藏装箱、装车运输……1月28日,蒙城县小辛集乡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年前最后一批蔬菜装车完成,准备直发上海各大蔬果市场,供应上海市民。
“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大增,我们调配厂部资源,今天共装车秋葵、西蓝花、油菜花心、玉米、毛豆等速冻类蔬菜30多吨,争取年前投放到上海各大市场,尽量填补上海市民春节生活需求。”公司经理张景利告诉记者。
2019年9月,蒙城县成为安徽省内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借此“东风”,两年以来,蒙城县大力推动蔬菜种植向蔬菜初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拓展,实施城乡冷链物流建设行动,在县城建设1个县级冷链物流中心,在农村建设17个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乡镇级冷链物流园,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进一步夯实“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的品质,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菜园子”,全面落实亳州市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战略,当好皖北地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发展的“优等生”。
“2021年初,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成并使用,精益诚二厂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使我们乡镇蔬菜产业园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小辛集乡分管农业负责人李洪军介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小辛集乡紧抓土地流转与涉农设施建设不放松,推动精益诚二厂、三厂及万亩连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新模式,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民三方共赢。
2月7日,在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刘娟种植合作社蔬菜基地,2000余亩的西蓝花幼苗正在孕育中,待正月十五左右就可以下地栽种。“等过了正月十五,大家走亲访友结束了,我们就开始把幼苗栽到地里,到时候可吸纳200多名村民务工。”双鹿村党总支书记刘娟介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常年通过订单种植西蓝花、毛豆、花菜等各类蔬菜,发往上海、浙江等地,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目前,蒙城县已落实蔬菜种植面积5.3万亩,已建成3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家农业经营主体被列入2021年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级示范创建名单。
“亲戚”之间加快互通共融
1月28日,临近虎年春节,位于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的亳芜浙江五金机电产业园里仍是一番热闹的场景,几家企业正在忙碌着装修厂房,为年后开工投产做最后的准备。
“我们是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是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与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园区。”亳芜浙江五金机电产业园项目负责人项朝考介绍,五金机电产业园占地约338亩,主要承接长三角地区五金机电制造产业转移,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的模式运营,聚焦高端装备、航空配件、无油空压机、新能源汽车配件、阀门制造、微型轴承、智能烘干机造作等几大领域,着力引进高端制造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重点打造五金机电产业园区,为五金机电制造企业实现拎包入驻提供集聚平台。
“目前入驻的企业大多是江浙一带的,包括智能制造公司、干燥设备公司、金属制品公司、阀门制造公司等多个五金机电制造产业。”项朝考介绍,截至今年1月底,产业园共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7.6亿元,目前已入驻企业13家,其中浙江企业7家,这些公司的项目设备目前已经进场,正在安装调试,预计近期就能试生产。
亳芜浙江五金机电产业园项目只是一个缩影。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着力推动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2021年,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新签约来自沪苏浙项目7个、协议总投资约47亿元。
临近春节,在位于亳州高新区的宝龙药业有限公司液体制剂生产车间里,仍是一片忙碌的场景,工人们有序进行着生产操作,将试生产出的产品塑封打包。
“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和运营速度,争取早日正式投产。”亳州宝龙副总经理吴永青介绍,宝龙药业是一家上海企业,来到亳州投资建厂,看中的是亳州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尤其是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据了解,宝龙药业有限公司总投资7.3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亿元,可以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
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我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优势互补、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2021以来,我市新签约来自沪苏浙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1个、协议总投资约322亿元,其中落地项目39个,协议总投资121亿元,全市开发区与沪苏浙相关园区签订合作协议21个。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我市还主动与沪苏浙相关市(区)开展结对共建,分别与上海奉贤区、江苏连云港市、浙江衢州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亲戚”之间频繁走动,在教育、医疗、数据资源等方面正在实现互通共融。
共绘长三角民生“幸福圈”
破除行政区划壁垒,着眼长三角区域人才、资金、服务等要素有序流通和优化配置,我市在共建长三角区域标准统一、要素流动、资源共享的开放融合大市场中,不断扩大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
2021年4月6日,亳州市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合作共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精诚合作、携手共进迈入了崭新阶段,此举措将有力推动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运行,为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提供坚实的人才、科研支撑。也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对安徽、对皖北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支持,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案例。
“多亏了政策好,我们不用回老家,在上海黄浦区不用半天就给刚出生的宝宝办好了户口。”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亳州市谯城区老乡马先生感慨着新生儿入户“跨省通办”的便捷,这项业务已经在全三角地区全面实施。
足不出市,就能办好外地事,近几年,这样的“跨省通办”业务在亳州越来越多。
目前,我市已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和“皖事通”APP亳州分厅上线“跨省通办”专区,设置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上专栏和线下专窗,为群众提供咨询、异地事项代办等服务。我市与上海杨浦区、苏州高新区、浙江台州市等4市区和浙江嘉兴海宁市、台州黄岩区等8县市区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目前,已实现125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19个政务服务事项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
我市还实现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在“皖事通”电子卡包中上线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营业执照等高频电子证照37类,推进实现高频证照在长三角区域互认应用。
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民生服务也在跨省融合。
医疗保障上,我市12家市县区医疗机构与沪苏浙医疗机构、企业、联盟签订合作协议19项,另外,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与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联盟签订了长三角智慧诊疗康复一体化项目(亳州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亳州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全面对接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已实现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6631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住院医保费用即时结算,解决了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等待报销的“痛病”。
教育资源上,我市教育部门与连云港市教育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全市22所学校与沪苏浙地区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上水平。
社会保障上,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文化旅游领域“一卡通”应用区域统建,正式发行加载交通运输部秘钥的第三代社会保障卡46.08万张,在全国首创社保卡景区闸机直接购票功能。
工作就业中,我市成功举办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同发展论坛;与江苏南京等6个城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与浙江衢州等6个城市签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社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持续围绕招聘就业、社保服务等开展协作。
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开启,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亳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实施“六一战略”,在努力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崛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