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计,这么多年没见,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啊?”
“身体不行了,跟挖河的时候没办法比了。”
“看看咱现在挖的河,养活了多少人啊,值啦!”
……
近日,在蒙城县立仓镇,一群平均年龄70岁左右、饱经风霜的老人们互相寒暄,有说有笑,共同回忆着半个世纪前开挖茨淮新河的热闹场面。当天,立仓镇邀请了近200名茨淮新河“老英雄”,为他们拍了一张集体照。
赤塘村孔东自然村的孔德强今年快70岁了,1976年,年仅23岁的他参与了茨淮新河蒙城大兴段的开挖。“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是很辛苦,所有的活全靠人工干,但大家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蒙城大兴段的茨淮新河挖好了。”孔德强说,干活的时候,大家一起喊号子、唱红歌,干得可开心了。
听着孔德强的故事,其他人也开始回忆自己那个时候是负责哪个河段、负责什么工作、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讲述着过去艰苦的往事,对比现在的幸福生活,老英雄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笑声中满是幸福。
从老英雄的回忆中,记者感受到了立仓镇群众参与茨淮新河开挖的热情。1971年11月20日,茨淮新河开工,各地的民工队伍从四面八方向怀远上桥进发。蒙城的队伍集合得最早,在11月19日就医全部到达,并在工地现场召开了动员大会,11月20日率先开挖了第一锹土。“我们立仓镇距离怀远很近,跑去得也比较快。”一位村民回忆说。
据了解,茨淮新河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全长134.2公里,12个县出动民工200多万人次,前后挖了22年,每天上工十几个小时。它凝聚了亳州、阜阳、淮南、蚌埠等多地人民群众的共同心血和汗水,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在抵抗洪涝和干旱灾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记者:李鹏 通讯员:王秀 马文照 文/图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