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盘”成为习惯 让“节约”变为自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光盘行动”旨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开展,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品牌,愈发深入人心。

节约粮食仿佛是刻在中国人血肉里的传统。从小我们学会的第一首诗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刚上学,老师就会教你什么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农耕文明成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化基因,而对食物的尊重,首先体现的就是节约。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管理制度完善的体现,是餐饮规范化的管理与保障。近年来,亳州市相关部门全方位多领域地加大宣传力度,在机关食堂、各大餐厅、学校食堂处处可见“抵制舌尖上的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宣传海报和立牌,在全社会营造了节约粮食、抵制浪费的氛围。

但是,在什么时候,经常会浪费粮食呢?例如一价式的自助餐,付钱进入餐厅后,力争“吃回本”,看到什么都想拿,结果“眼大肚子小”,剩了一盘又一盘。另外,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主人总会大摆宴席,有些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可能只有在这时能够见上一面,总想着多要几分“面子”,多加几道菜,多上几瓶酒,最终客走菜剩。

对于“面子”,鲁迅先生曾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因此,要想摆脱此等狭隘,首先要迈过自己心理这道关,主人在宴请时为的不是所谓的排面,而是适当点餐,周到地为客人准备好打包盒打包袋,客人也不嫌弃,把需要的饭菜打包回家,才是真正的“食”尚。

“光盘行动”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时时刻刻融入到生活当中,不是跟风,不是形式,而是落到实处,真正地坚持下来,并从自身出发,带动身边人,让人间烟火气透露出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