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因为有你们更美丽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些美丽身影:她们在家庭中温柔而慈爱,经营着小天地里的幸福和美满,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她们又展现出内柔外刚的飒爽英姿。我们这座城市,因她们的存在而更加绚烂多姿。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她们的故事……

女救援队员郑玉玲:抗洪救灾中的“女汉子”

救援队志愿者郑玉玲

亳州新闻网讯  “每次听到孙子说,奶奶穿着救援服是最帅的,我就觉得坚持做公益这条路走对了。”3月7日,亳州市红爱应急救援协会志愿者郑玉玲自豪地说。

在红爱应急救援协会,郑玉玲是为数不多的女志愿者,每次有救援行动,她都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2020年,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遭受洪水,她主动请缨奔赴抗洪救灾现场。2021年,河南省多地发生水灾,她再次出征,带领队员奋战8天8夜,与队员一起累计搜救转移群众300多人次。“我们开着皮划艇在水中搜救,不时能听到房子里的呼救声,看着他们如获新生的眼神,所有的危险和劳累全都不见了。”郑玉玲说。

“去年在河南卫辉抗洪救灾时,由于吃不好睡不好,救援压力大,几天的时间就瘦了14斤。”郑玉玲说。别看郑玉玲在救援时像个“女汉子”,其实她的身体状况并不好。2013年,郑玉玲的爱人脑出血住院5个月,花了几百万治疗费还是离开了。爱人去世后,她也因病住院,治疗了近半年,从此药不离身,速效救心丸更是24小时随身携带。

家里的积蓄花完了,但儿子和女儿需要郑玉玲照料,处处要花钱,她独自一人撑起了家具店,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她深知,人在困难时最需要别人帮助,于是2017年她加入亳州市红爱应急救援协会,每年公益捐款几万元,成为热心的志愿者,被队员们称为“郑大姐”。

“儿子、儿媳、女儿都非常支持我,我现在成了孙子眼里的英雄,每次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提到我,都特别自豪。”郑玉玲说,自从成为一名志愿者,她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好多了,人也开朗了,病也减轻了,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记者 李鹏 文/图)

女交通查验员侯淑玲:“巾帼红”绽放疫情防控卡点

侯淑玲在亳州南高速卡点执勤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防控中一名名女性代表挺身而出坚守在疫情防控卡点,用“巾帼红”撑起抗疫“半边天”。在亳州南高速出入口疫情防控卡点值守的侯淑玲就是其中一员。

“你好,请出示安康码和行程码!”3月7日上午,在亳州南高速出入口疫情卡点,侯淑玲身穿防护服,正在对过往车辆上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及健康码、行程卡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的检查。过往车辆整齐排列,现场秩序井然。

今年46岁的侯淑玲是谯城区交通综合执法四队的一名职工,从春节前就来到疫情防控点执勤。“从年前接到命令后,我就来到了这个卡点,两个月没休息过一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侯淑玲的声音十分沙哑干涩,需要时不时地含服一片润喉片,才能正常说话。

侯淑玲表示,单位领导曾征求过她的意见,问她要不要休息几天,但她谢绝了,要求继续坚守疫情防控点。“我一直坚信男同志能做的,我们女同志照样能干好。”侯淑玲说,冬天值守的时候除了要忍受嗓子干哑的不适,还要顶住雨雪冰冻,为此她特意买了一双厚重的棉鞋,虽不好看却可以在寒风中保暖御寒。

侯淑玲表示,对工作她问心无愧,但对于孩子她却有说不出的内疚。因孩子已经上大学,平时不方便回家,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一次。孩子最想吃的就是妈妈做的饭,然而,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即便是春节期间她也没有休息一天,每天都会坚守在岗位上,没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高速入口来往车辆人员复杂,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卡口,我们的原则就是坚守在卡点,确保不漏一车一人,当好‘守门人’。” 侯淑玲说,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了,她坚信阴霾总会过去,战疫必将胜利。  (记者 李锦文 文/图)

女特警李文静:盛开在警营里的“木兰花”

李文静正在训练

在亳州市特警支队训练场,一个身着防弹衣、武装靴,头戴钢盔的女特警,长短枪互换射击,动作干练,枪法精准。她就是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反恐防暴突击大队四级警长李文静。擒拿、格斗、射击……这些都是34岁女特警李文静的基本功。

她的名字叫文静,心中却住着一个“女侠”,一直想象着自己能像女侠一样除暴安良。2012年12月,李文静从部队退伍后,考上政法干警。经过两年的警校学习后,成为谯城分局谯东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因为在部队服过役,李文静被借调到了特警队。2017年,李文静代表市公安局谯城分局参加全市公安特警女子三公里武装越野比赛,并获得了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代表特警支队参加安徽公安特警2017年实战技能比武,并在三公里武装越野中荣获女子个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2018年2月,李文静调任到市公安局特警支队。

“跑出的骏马飞出的鹰,打出的威风练出的兵”,李文静说,训练场上不分男女,只有警察,只有战士。无论是日常巡逻执勤、安保任务,还是每日的体能训练,她都从不缺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李文静说。

2020年,在一次比武集训后,李文静被查出患上甲状腺癌,之后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伤口长达12厘米。所幸,甲状腺癌并不像其他重症那样可怕,李文静勇敢地与病魔战斗,身体慢慢恢复。术后三个月,李文静便主动请求回到岗位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期间,她主动请缨参与一线巡逻任务。

虽然每天都要吃药,但李文静依然坚持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街头巡逻、节日值班,她一样都没落下。“我热爱我的事业,只有在工作中,我才觉得踏实。”李文静说。(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程荘臣 文/图)

女塔吊司机王红丹:“铁玫瑰”坚守药都云端

王红丹正在90多米的高空操作塔吊

“司机,吊一下螺杆到30号楼。”“收到收到。”3月7日上午,市区某工地90多米高的塔吊上,29岁的女塔吊司机王红丹正在吊装建筑设备。她在塔吊室操作着,通过对讲机与地面的工友配合,动作熟练有序。

王红丹是陕西人,2013年嫁到亳州,如今,已经是一名地道的亳州人了。3年前,王红丹开始从事这个职业。说起刚开始上塔吊,她依然记忆犹新:“第一次上塔吊时,多少有点害怕。毕竟塔吊司机这个职业,以男性居多。”王红丹说,首次从近100米高的塔吊上下来,她的腿软得都站不直。上塔吊次数多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会从事这个行业,王红丹表示,自己的哥哥弟弟还有丈夫,都是干这一行的,耳濡目染,她也就萌生了开塔吊的想法。她说,开塔吊不是体力活,而是技术活,塔吊司机只有几个常用动作,表面看好像挺简单,但要把这些动作练到炉火纯青,必须要狠下苦功。工作时,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哪怕出现一点疏忽,都可能酿成事故。

因为经常都是在几十上百米的高空作业,上下一次塔吊比较麻烦,上厕所就成了王红丹最大的问题。“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我就尽量少喝水,高峰期赶工时,我曾在塔吊上呆过一整夜。”王红丹对记者说。

由于是工地上罕有的女塔吊司机,她也经常被工友们叫做“铁玫瑰”。记者看到,在塔吊室里,王红丹特意放了一束塑料花,“在高空中,不忙的时候会很无聊,放点花点缀一下,工作时的心情会不一样。”她笑着说。

有时,王红丹会和丈夫在同一个工地上,虽然相距较远,彼此看不清,但远远地看到丈夫的塔吊正在工作,王红丹就觉得很幸福。 (记者 路振杰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