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回到生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约是2011年10月,我曾自告奋勇,随杨勇一起徒步考察亳州的河流,最终没有实现,是因为自己的迟疑和浮躁。这些年来,散文写作越来越轻薄化、碎片化、无意义化,远离土地、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因此杨勇的徒步考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使散文写作重新回到生活、回到现场、回到山河与土地,成为有感触、有感情、有难度、有意义的写作。

古老的涡水两岸,“南有油洺赵,北有武洋包”,油河、洺河、赵王河,武家河、洋河、包河六条河流,将古城亳州环绕。连续七年,一年一条河流,他的足迹遍及古亳大地,赋予石崇殿、汲黯冢、太昊陵、高阁闸、玄帝庙、庄子祠,白衣律院的戒牒、油河边上的土匪、临涣古镇的老味茶,以现代的感觉和现实的视角重获生机。

其实《家园四书》的每一辑:历史书、地理书、人文书、人事书,都是以田野考察为基础,无论是追溯到元朝初年的亳州回民史,还是寻迹到北关外的清光绪年间亳州州衙的六班都头;无论是会盟雉河集的捻军十八路盟主张老乐,还是真实和传说中的姜桂题;也无论是积德行善的胡掠掠,还是民间洞箫盲艺人张魁明,这些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以及“少年诗人向晚”挥之不去的青衫意象,和萦绕于心的青衫情结,都来源于大地,来源于生活。

大地和精神的河流,涵养了作家的胸怀和境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又使他的文字简洁优雅,意境开阔。像“铁门两扇,静日常关”这样的短句,传达出的是一种浓厚的古典氛围和意绪;而“阿訇的诵经声,已随心中最后一点嘈杂散尽”这样的开头句式,又十分现代与奇崛。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