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河”凝聚奋斗力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蒙城县立仓镇为100多名“老河工”拍摄合影照,勾起老英雄的无限回忆。从老英雄的回忆中,我们能感受到茨淮新河的建设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河工们”战天斗地,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让淮河平原再次成为天下粮仓。(《亳州晚报》3月2日报道))

报道刊发后,《亳州晚报》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转载,网友们纷纷跟评,感动、祝福、敬佩成为最多的词语,表示要向“老河工”学习。从茨淮新河开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0年,为什么我们仍在铭记这些“老河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呢?

学习“老河工”艰苦奋斗的精神。1970年代,我们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工程机械匮乏,茨淮新河是河工们一掀接着一掀挖出来的。他们战天斗地,不畏严寒酷暑,手磨出血,脚磨出泡,始终奋战在挖河现场,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劳模”。从“老河工”合影照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老英雄们当年艰苦奋斗的身影。

学习“老河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造福子孙后代,“老河工”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去挖河,不讲条件,住着茅庵房,睡着地铺床,吃着大锅饭,却甘之如饴。无论在什么时候,无私奉献的精神都不会过时,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学习“老河工”众志成城的精神。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茨淮新河全长134.2公里,建设周期长达22年,出动民工200多万人次。如果没有密切的配合,没有众志成城的信心,很难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无论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平地起河”所凝聚的奋斗力量,是新时代的“传家宝”。当前我们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更应该将这个“传家宝”继承下去,去激励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