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想信念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作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1934年秋至1937年冬,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的大规模“围剿”的外部环境下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于取得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总书记认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和“信念的胜利”。可见,理想信念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至关重要作用。

理想信念支撑红军广大指战员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苏区红军面临三大艰巨任务,即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而自己又不被消灭;从中央苏区突围;突围之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

他们与天争,即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围剿”,红军游击队只能选择这样的一些偏僻山区如油山、帽子峰等作为游击根据地。这些地方虽可进可守,但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部队给养困难,进而影响部队的生存和发展。英勇的红军们凭借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战胜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迎来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

他们与地斗,即克服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天将午,饥肠响如鼓……野菜和水煮。”尽管当时条件如此艰苦,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支撑他们战胜了困难,熬过了南方三年的艰苦岁月。

他们与人搏。首先与国民党“围剿”进行搏斗。红军主力长征后,蒋介石为了消灭南方革命火种,实行“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采取“移民并村”和“计口购粮”;推行保甲制度和实行“连坐法”等三管齐下的反动方针政策,英勇的红军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艰巨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留在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在三年中共钳制国民党正规军180个师次和30个旅次。此外,还钳制了各省大量的保安团。

其次与红军内部不坚定分子进行斗争,澄清一度混乱的思想意识。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一些意志薄弱者相继叛变投敌,如龚楚、宋清泉、曾开福、曾洪易、陈山、陈洪时等等。为了加强红军内部的团结,一方面充分揭露叛徒们的罪行和丑恶嘴脸,另一方面在革命队伍内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形势教育和气节教育。陈毅、张鼎丞等同志,都曾亲自编写教材和亲自授课。红军就是用这种理想信念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战胜了饥饿寒冷与疾病伤痛的折磨,完成了一般人无法完成的艰难任务。

理想信念支撑红军广大指战员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

在红军主力突围前夕,地方干部最关心的大问题是:“主力红军走了,我们怎么办?”此时毛泽东出席赣南省委在于都县城谢家祠召开的省、县、区三级主要干部会议,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一是不要以为主力部队走了,革命就失败了;二是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困难,还要看到革命的希望;三是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四是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他要求大家要有“不要怕”的信心。他还指出了最严重的情况,“如果苏区全部被敌人占领了,你们怎么办?”的问题。主席提出了应对这一情况的策略,即一不要丧失信心;二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三还要坚持工作;四不能搞明的,就搞暗的;五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六在哪里都要坚持做好党的秘密工作。主席的上述工作给即将留在苏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广大指战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无疑注了一支强心剂。

陈毅在动员伤病员疏散时指出:“江西根据地是失败了,但革命不会失败。”革命的火种还会延续,革命的高潮也一定会到来的。同志们要做失败形势下的英雄,不要叛变,不要拉拉扯扯。要相信,只要有活着的同志,将来一定会给我们报仇的!2000多重伤员全部疏散安置,活着的伤病员养好伤后又回到革命队伍中继续战斗。

项英、陈毅突围到油山后,发现革命队伍中存在一些错误情绪:一是死打硬拼的盲动主义和急躁情绪;二是盲目乐观情绪;三是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于是,迅速在长岭召开近70名连以上军政干部参加的会议。项英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他指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虽然丢掉,但红军的主力仍然存在,游击战争还在进行,这“必将推动新的形势的到来,……那种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的悲观情绪是错误的。”陈毅在会上分析了形势,指出:中央根据地丢失后,全国革命形势的确走入低潮。但抗日战争必然要爆发,中国革命形势必然会大大发展。陈毅预测,终究会有时机,让国民党“派军乐队欢迎我们下山的”。项英、陈毅的讲话,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的信心和勇气。

“北山事件”发生后,陈毅同志还在一次会上对大家讲:能坚持的当然应当坚持,愿意回家的可以回家并发给路费。但对出去了的同志提出了要求,要站稳立场,不要危害革命;要握手告别,不要不辞而别;愿意回来的还可以回来。同时他当着众人的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是党把“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的任务交给他,即使最终只有“我一个人还是要干。”陈毅同志这么一表态,立即就有战士说:“你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也要坚持到底,决不动摇。”北山游击队的一位侦察班长刘燕青也站起来作了现身说法。他说,他动摇过且逃跑了,现在他又回到游击队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一旦脱离革命队伍,就像孩子离开母亲一样,感到空虚、害怕,必须重新回到革命队伍里来。陈毅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和刘燕青的现身说法,使一些动摇的同志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又重新开始坚定起来。

理想信念支撑红军广大指战员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要英勇献身来开路的。主力红军长征后,为了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在中央苏区进行了长达5个多月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李才莲的独立七团,除赖昌祚等少数人突出重围,全部牺牲;中共中央分局委员汪金祥率红二十四师的4个连和中共中央分局委员李天柱率领红二十四师的4个连,只有汪金祥、李天柱等率领二三十人到达寻乌南部;徐鸿、张凯的独立三团,只有张凯和陈正人夫妇及周以栗等100余人到达安远、寻乌南部山区;王孚善率领的400余人,仅有50余人突围。突围到油山的只有1400多人(其中包括原在油山的游击队员);突围到湘南只有500多人;红十军团三个师一万余人,到达闽浙赣苏区的只有粟裕率领的400余人。方志敏、瞿秋白、刘伯坚等人被杀,何叔衡、贺昌等人在战场上牺牲。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多次负伤,在转移途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方志敏被捕后,还表示“头颅可以断,信仰不可移”。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除了突围过程中牺牲的人员以外,在后来的游击战争中,各游击区牺牲的主要领导人有:陈寿昌、赖昌祚、张敏、张星江、彭辉明、黄富武、彭林昌、吴先喜、王于洁、詹如柏、叶秀蕃,等等,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一军团的红四团有个叫郑金煜的红小鬼在去世前对团政委杨成武说:“政委,我不行了。”“我看不到那一天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然而我“希望革命快胜利”,我也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请转告我家里人,“我是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郑金煜的想法也就是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的心声,他们虽然没有这么说,但却这么做了。

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让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持续三年的游击战争胜利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和巨大灾难,但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战胜强敌与困难的源泉和力量。  (作者单位:谯城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