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安徽红色文化 助推党史学习教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苦难辉煌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也孕育出内涵丰富、独特鲜明、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和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集中体现党的政治理想、意志品质、道德作风、优良传统等内容的文化表现形态。

红色文化与党的历史同根同源。在党的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增强红色文化自信筑牢了党史基础。地方党史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党史学习教育也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党史的学习,见微知著,更深层次地理解党的历史。对于安徽地方党史的学习,除了要注重学习书本上的党史知识外,还要充分发挥安徽地方红色文化的作用,实现弘扬安徽红色文化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以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增强党史吸引力

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党领导人民建立丰功伟绩时遗留的珍贵的红色遗址遗迹、纪念物等。据红色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安徽全省共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三千多处,重要遗址近百处,既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的故居和活动地,也包括党的重大事件、重大战役战斗旧址,以及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陵园等,比如金寨革命旧址群、新四军军部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皖西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等。这些红色革命遗存,承载着安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铭刻着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是党的红色基因库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些年来,除了保护现有遗址,还根据红色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发新的物质载体。比如兴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通过渡江战役历史回顾和实物展览,来深刻诠释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利用好红色文化物质载体,是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景实物和图片影像资料等,实现党的历史有迹可循、有物可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能够触摸到党的历史脉搏。通过这些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增强了党史吸引力,便于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峥嵘岁月、体验艰苦卓绝,引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固根守魂,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真正把党和人民的革命历程铭刻心中,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以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提高党史震撼力

红色文化以“红色”作为基本内核,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价值的文化因子之一。作为党的价值观念,红色文化内涵深厚,它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折射了党的理想信念,反映了党的宗旨意识,彰显了党的政治品格。通过红色文化的价值影射,真实再现百年来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其中能够体现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勇于担当、百折不挠的政治品格,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等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价值意蕴。在百年安徽党史中,无数革命先烈都是践行党的价值观念的楷模,比如,安徽首任省委书记王步文被捕后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勉励难友:“我们的死,正是为了广大人民能活下去。让我们用自己的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陈延年,为了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最后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以实际行动铸就了敢于牺牲、勇于奉献、顽强不屈、奋斗不止的精神品质。将这些弥足珍贵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释放出更大的党史震撼力,增强对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转化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以红色文化的精神血脉提升党史说服力

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理论品格的核心表达,红色文化内涵更深层次体现在对革命精神的阐释上,并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人民不断进取、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安徽红色文化中包含着大别山精神、铁军精神、小推车精神、渡江精神等,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脉相承,都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凸显了革命先烈们坚定不移的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视死如归的气概、奋斗不息的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比如关于新四军“铁军精神”,目前形成了社会公众比较认同的“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的概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军民同心、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历久弥新,赓续精神血脉,就要将这些精神内涵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以无可辩驳的党史史实诠释党的初心使命、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同时也使之成为掌握党史话语权、创新党史说服力的重要内容。

以红色文化的实践指向绽放党史生命力

只有知晓来时的路,才能更坚定地走好未来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后深情地说:“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学习党的历史,就要从历史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党史生命力,最终还是为了与时代发展接轨,推动实践发展;红色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实践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见,两者最终目的如出一辙。比如,红色文化中凝结着党的历史经验与政治智慧,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基因”;红色文化不仅从精神层面助推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活性因子”;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孕育母体”;红色文化还能推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驱动引擎”。因此,学习党史,绽放党史生命力,就要利用红色文化实践指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开拓前行,汇聚起更强大的战斗力,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党的百年的时空场域下使党的辉煌继续发展,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亳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